
明目椒紅丸
MING MU JIAO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5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明目椒紅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視力模糊、眼目昏花等症,花椒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明目。
其二,花椒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視力減退、眼痛等症,花椒能活血化瘀,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組織的供血供氧,達到明目的作用。
明目椒紅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腎益精,改善眼部微循環:巴戟天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健骨的功效。腎主藏精,精血同源,腎精充足則眼部氣血充盈,可改善眼部微循環,延緩眼部衰老,有助於明目。
二、通絡活血,緩解眼部炎症:巴戟天具有通絡活血的功效,可改善眼部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眼部炎症,如眼紅、眼澀、眼痛等症狀,有助於增強眼部抵抗力,預防眼部疾病發生。
明目椒紅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眼部疾病。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疏肝理氣,並能降逆止痛,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眼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同時,川楝子還具有殺蟲的作用,對於因蟲積導致的眼疾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川楝子在明目椒紅丸中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殺蟲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明目的功效。
明目椒紅丸中添加茴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肝主目,肝氣鬱滯可導致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部疾病,而茴香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從而改善眼部症狀。
- 溫腎助陽,益精明目: 茴香還有溫腎助陽、益精明目之效。腎藏精,精氣充盈則目睛明亮,腎虛則精氣不足,容易導致視力下降。茴香溫腎助陽,可補益腎精,從而改善視力。
明目椒紅丸方劑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效。而明目椒紅丸主治目疾,尤其是因肝腎不足、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視力模糊、眼痛、流淚等症。
附子在方中並非直接用於明目,而是起到溫補腎陽、驅散寒邪的作用,從而為肝腎提供充足的能量,改善眼部微循環,達到明目的目的。
此外,附子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協同作用,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附子在明目椒紅丸中並非多餘,而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目椒紅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肝腎俱虛」,其核心在於「補暖水藏(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肝腎同源(精血互化),而目為肝之竅,故肝腎虛損易致目暗不明。方名「明目」者,乃通過溫補肝腎之陽,使精血上承於目而達明目之效。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椒紅(蜀椒)
- 性味辛熱,歸腎、脾經,具溫補命門、散寒止痛之效。
- 用量獨重(四兩),主導全方「補暖水藏」之力,直接溫助腎陽,驅下焦沉寒。
臣藥:巴戟天、附子
- 巴戟天甘溫,補腎陽、益精血,兼強筋骨,針對肝腎虛損之筋骨痿弱。
- 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助椒紅峻補元陽,破除陰寒凝滯。
佐藥:楝實(川楝子)、茴香子
- 楝實雖性寒,但炒製後減其寒性,取其疏肝行氣之效,防溫補過壅。
- 茴香子辛溫,暖下焦、散寒結,助椒紅、附子溫通之力,兼調氣機。
使藥:山芋(山藥)
- 甘平,補脾益腎固精,以「酒煮麵糊」為丸,既可緩和諸藥辛烈之性,又能健脾助運化,使補而不滯。
三、方義解析
此方以「溫補肝腎」為主軸,針對下元虛冷、陽氣不升之證。椒紅、附子、巴戟天直溫腎陽;楝實、茴香調肝疏氣,使補中有疏;山藥健脾固本,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全方彰顯「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肝腎陽氣得充,則目自明,故稱「明目」。
惟須注意,此方偏於辛熱,若陰虛火旺或實熱證者非宜,然此為古法應用之邏輯推衍,臨床仍需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椒紅4兩,巴戟天(去心)1兩,楝實(炒)1兩,茴香子(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補暖水藏。
上為末,別用乾山芋3兩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明目椒紅丸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體熱者不宜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