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燒腎散

耳聾燒腎散

ER LONG SHAO SH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心經 17%
肝經 17%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5%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耳聾燒腎散」方劑中使用磁石,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磁石入腎」和「腎主耳」的觀點。

磁石性寒,味鹹,入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止血涼血的作用。腎主耳,腎氣充盈則耳聰目明,反之則可出現耳聾、耳鳴等症狀。

因此,當患者出現耳聾、耳鳴等症狀,且伴有肝陽上亢、腎陰虛等病機時,使用磁石可以起到平肝潛陽、滋陰補腎的作用,從而改善耳聾的症狀。

「耳聾燒腎散」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

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對於腎陽不足、寒凝氣滯導致的耳聾、耳鳴、腰膝酸冷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附子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不可單獨服用,應與其他藥物配伍,以達到最佳療效。

「耳聾燒腎散」方劑中使用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壯陽,通耳竅: 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腎助陽的功效。腎氣充足,則耳竅通利,聽力自然增強。

2. 溫腎燥濕,化瘀止痛: 巴戟天還具有溫腎燥濕、化瘀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腎虛濕困、瘀血阻滯導致的耳聾,巴戟天能溫腎燥濕、活血化瘀,改善耳部血液循環,達到通耳竅、止耳痛的效果。

「耳聾燒腎散」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腎通竅: 花椒性溫,味辛,入腎經,能溫腎陽氣,通利耳竅。對於因腎虛寒導致的耳聾,花椒可溫腎散寒,改善腎氣不足,促進耳竅通暢,緩解耳聾症狀。

二、祛風止痛: 花椒亦能祛風止痛,對於風寒侵襲導致的耳痛、耳鳴等症狀,花椒可溫經散寒,祛風止痛,起到舒緩疼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耳聾燒腎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耳聾」,屬中醫腎虛導致的聽力障礙。古籍認為「腎開竅於耳」,腎精虧虛或陽氣不足,易使耳竅失養而聾。此方結合內服與藥食同用之法,以溫補腎陽、通竅聰耳為核心,通過「豬腎」引藥入腎,強化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磁石(燒醋淬)

    • 性味鹹寒,歸腎、肝經,能潛陽納氣、益腎聰耳。
    • 醋淬後增強收斂之性,助其引氣下行,改善虛陽上浮所致耳鳴耳聾。
    • 現代理解:含鐵質,或改善耳周微循環。
  2. 附子(炮裂)

    • 大辛大熱,峻補命門之火,溫腎助陽。
    • 炮製後減毒性,存藥力,針對腎陽虛衰、耳竅失煦之病機。
  3. 巴戟天

    • 甘溫入腎,補腎陽、強筋骨,助附子溫煦下焦。
    • 傳統用於「五勞七傷」,間接調養耳竅氣血。
  4. 川椒(炒去汗)

    • 辛熱散寒,溫中止痛,兼能通血脈。
    • 去目(椒目)留皮,取其辛溫開竄之性,輔助諸藥透達耳竅。

三、配伍與製法原理

  • 豬腎為引:以形補形,中醫「同氣相求」理論,引藥直達腎經。
  • 蔥白、薤白:辛溫通陽,開宣氣機,助藥力上達耳竅。
  • 外裹濕紙煨燒:緩和藥性,使藥力滲透食材,兼顧溫補與食療。
  • 酒送服:行藥勢,助溫通;粥護胃氣,防附子、川椒之燥烈。

四、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腎通竅」為主軸:

  • 磁石+附子:一鎮一溫,調和陰陽,針對腎虛耳聾本虛標實之證。
  • 巴戟+川椒:增強溫補之力,兼散寒通絡。
  • 食藥同用:結合血肉有情之品,補而不滯,適合久病虛損者漸進調理。

總結
耳聾燒腎散體現中醫「從腎治耳」與「外治法內用」的思維,透過溫腎陽、鎮浮陽、通竅道,改善聽力。其組方嚴謹,內涵五行生剋(如醋淬磁石斂金生水),頗具古方特色。

傳統服藥法


磁石1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戟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為細散。
每服用豬腎1只(去筋膜,細切),蔥白、薤白各1分(細切),入散藥1錢,鹽花1字,和攪令勻,以10重濕紙裹,於塘灰火內燒熟,空腹細嚼,酒解薄粥下之。10日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耳聾燒腎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磁石1兩(燒醋淬7遍,細研,水飛過),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巴戟1兩,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