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腎散
ZHU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1.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腎散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其溫腎陽、補命門的功效。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納氣,與人體生命活動息息相關。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以溫煦腎陽,改善腎陽不足所導致的陽虛寒症。
此外,附子還能溫通腎氣,促進腎臟的氣化功能,有利於水液的代謝。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冷、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附子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煮腎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作用是補腎、驅寒、活血。方中包含花椒,這是因為花椒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花椒在中醫中被認為有溫陽散寒的功能,尤其適合用於寒冷引起的身體不適。它含有揮發油和有機酸,具有抗菌、鎮痛及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能有效改善由腎虛引起的寒冷症狀。
此外,花椒的辛辣特性能刺激消化道,促進食慾,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有助於腎陽的補益。在煮腎散中,花椒的加入平衡了其他草藥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完整與協調。因此,花椒的存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驅寒效果,還有助於改善整體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在腎虛、寒氣重的患者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煮腎散主治「風発」,此症在古籍中多指因風邪侵襲皮膚所致的癬疹或瘙痒性疾病,特點為皮膚乾燥、脫屑或遍身發癢,時作時止,受風易發。風発的病因與風邪夾雜寒濕有關,風性善行而數變,易襲陽位(如皮膚),若久病或正氣不足,風邪滯留肌表,與寒濕相搏,則發為頑癬。
此方以溫通祛風、散寒除濕為核心,透過內服結合食療(豬腎、粥)的方式,從腎陽(先天之本)著手,兼顧脾胃(後天之氣),以助藥力周行全身,驅散肌表風邪。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附子(炮製):大辛大熱,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散寒除濕之效。炮製後毒性減而溫性存,能深入下焦,溫補腎陽,助氣化以驅散肌表風寒濕邪。
- 椒紅(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善溫中散寒、除濕止癢。《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能輔附子增強溫散之力,兼助脾胃運化水濕。
2. 配伍邏輯
- 溫腎通陽:附子與椒紅均為辛熱之品,同歸腎經,可激發命門之火。腎陽充足則衛氣(防禦外邪之氣)得溫,肌表風寒濕邪自散。
- 風寒濕同治:附子散寒除濕,椒紅祛風止癢,兩者相配,針對風発「風寒濕雜合為病」的病機。
- 引經佐使:以豬腎為藥引,取「以形補形」之義,引藥直入腎經;鹽味鹹入腎,助藥性沉降;酒煎煮可辛散行藥勢,通達腠理。
3. 服法設計
- 五更服藥:此時人體陽氣初生,順應自然界陽氣升發之勢,助藥力驅邪外出。
- 禁語避漱:以固護胃氣,防藥氣外散,確保藥效直達病所。
- 啜粥助效:白粥健脾益氣,既可緩和辛熱藥性,防燥傷陰,又能扶正以利祛邪。
- 微利為度:提示藥後風濕從下焦而解,屬正氣驅邪之象。
4. 可能的治療機轉(以中醫理論推論)
此方通過溫補腎陽,間接強化「衛氣」功能(衛氣源於下焦,滋養於中焦,宣發於上焦),改善肌表防禦力;同時辛熱藥性直接消散風寒濕邪,使氣血通暢,癬疹得消。豬腎與酒的運用,體現「血肉有情之品」與「酒導藥勢」的傳統思維,增強溫通效果。
總結
煮腎散為「溫裡祛風」之劑,其組方簡約而層次分明:
- 攻邪:附子、椒紅溫散風寒濕,針對標實。
- 扶正:豬腎補腎、白粥健脾,顧護本虛。
- 增效:酒、鹽、服法等細節強化藥力定向作用。
適用於風発屬「腎陽不足,風寒濕鬱表」者,症見皮膚頑固瘙癢、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等。然需辨證精准,非熱證或陰虛血燥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椒紅半兩。
上為細末。
用豬腎1對,竹刀切開,去筋膜,每只入藥末1錢匕,鹽1捻相合。布線纏縛,以好酒1盞,於瓷器內煮約八分熟,五更初,不得漱口及語話,去線旋旋嚼,細呷煮藥汁送下,食少白粥,當晚微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煮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椒紅半兩。 主治:風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