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椒附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椒附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胃脘疼痛,嘔吐泄瀉等症,花椒的溫散寒邪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助陽化氣,增強療效: 花椒還具有助陽化氣的作用,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藥效。與附子等溫陽藥配伍,可增強溫陽散寒、止痛止瀉的效果。
總而言之,花椒在椒附湯中起著溫中散寒、止痛止瀉、助陽化氣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椒附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椒附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溫中散寒,可以驅散寒邪,恢復脾胃功能,緩解上述症狀。
2. 助陽化氣: 乾薑能夠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扶正祛邪。椒附湯中含有附子等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乾薑可以起到協調作用,降低附子的毒性,並增強其溫陽補氣的效果。
總之,乾薑在椒附湯中起到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椒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陽虛外寒、四肢厥冷、心悸氣短等。
- 配合胡椒: 椒附湯中以胡椒配伍附子,胡椒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可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二者相合,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並協同治療寒邪犯胃、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主治功效
椒附湯主治功效分析
椒附湯,由花椒、乾薑、附子三味中藥組成,是一首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方劑。
主治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椒附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驟然腹痛注下,或滑腸頻並,多有冷沫。 這是椒附湯最主要的適應症,描述的是一種急性腹痛、腹瀉的症狀,且大便中夾雜有大量的白色泡沫狀物質。這種情況多見於寒邪直中脾胃,損傷脾陽,導致運化失司,水穀不化,清濁不分,一起下注。
- 腎厥。 某些古籍也提到椒附湯可用於治療腎厥。所謂「腎厥」,是指因腎陽虛衰,寒邪內侵,導致陽氣不能上達,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例如腰脊發冷、手足厥逆、口吐涎沫等。
- 寒疝、心腹痛不可忍,汗出悶絕。 這是指因寒邪侵襲肝經,導致氣機阻滯,出現的腹部劇烈疼痛,甚至伴有出冷汗、昏厥等症狀。
- 脾腎泄瀉。 表現為五更時分腹瀉,大便清稀,完穀不化,伴有腹部冷痛、腰膝酸軟等症狀。這類泄瀉多因脾腎陽虛,不能溫煦脾土,導致運化失常。
- 太陰腹滿、腹痛。 太陰腹滿、腹痛是指寒邪侵襲太陰脾經,導致脾陽受損,運化失司,氣機阻滯,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治療原理
椒附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溫中散寒: 方中花椒、乾薑均為辛溫之品,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花椒「溫中止痛、殺蟲解毒」,乾薑「散寒止咳、健胃消食」,二者合用,可有效驅散脾胃寒邪,恢復脾胃的溫運功能。
- 回陽救逆: 附子是大熱之品,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功效,能迅速補充體內陽氣,溫通經脈,特別是對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的病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 溫補脾腎: 方中三味藥均入脾、腎經,能溫補脾腎陽氣,增強脾的運化功能和腎的固攝能力,從而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
藥物配伍分析
- 花椒: 溫中止痛,燥濕止瀉,用於治療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用於治療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等症。
- 附子: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於治療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等症。
三藥合用,辛溫燥烈,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痛止瀉的功效。
總結
椒附湯是一首溫裏劑,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內盛、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病症,特別是急性腹痛、腹瀉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恢復脾胃的正常功能,達到止痛止瀉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麻黃(去節,煎去沫,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石膏(碎)1兩,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當歸(切,焙)2兩,芎藭2兩,乾薑(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銼。
每服3錢匕,水1盞,入生薑3片,棗1枚(擘),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附湯,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川椒(去目)、乾薑(生用)、附子(去皮臍,生用)各等分。 主治:驟然腹痛註下,或滑腸頻並,多有冷沫。
椒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200粒,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粳米半盞,乾薑(炮)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切)12枚,甘草(炙,銼)1兩。 主治:寒疝。心腹痛不可忍,汗出悶絕。
椒附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防風(去叉)1兩,桂(去粗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麻黃(去節,煎去沫,焙)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石膏(碎)1兩,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當歸(切,焙)2兩,川芎2兩,乾薑(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主治:産後中風,手足偏枯,筋脈馳緩,疼痛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