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禹餘糧丸的組成中包含「禹餘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材命名: 「禹餘糧」即為此方劑的主要藥材,其藥性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止瀉止痢的功效。方劑以其命名,表明其以「禹餘糧」為君藥,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
- 藥效需求: 方劑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腹脹、倦怠等症。而「禹餘糧」具有健脾益氣、固澀止瀉的功效,可直接作用於脾胃,改善其運化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禹餘糧丸中添加乾薑,乃因其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嘔止瀉之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可溫煦脾胃陽氣,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此外,乾薑亦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寒凝血瘀而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故禹餘糧丸中加入乾薑,旨在溫中散寒,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禹餘糧丸中包含附子,乃因其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通經絡。附子為附子屬植物烏頭的塊根,具有溫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等功效。方中以附子配伍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共同溫陽散寒,改善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的畏寒肢冷、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附子的加入,對於寒邪侵襲、陽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禹餘糧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下焦痢」,意指下焦虛寒或氣血失調所致之痢疾、泄瀉或帶下等症。下焦涵蓋肝腎、大腸、膀胱等,其病機多與寒濕內蘊、氣血不足或瘀滯相關。傳統應用此方,旨在溫補下元、固澀止痢,兼調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裡散寒,固澀止痢
- 主藥:禹餘糧、烏賊骨性澀,直接收斂固脫,針對久痢滑脫。
- 輔藥:吳茱萸、蜀椒、乾薑、桂心溫中散寒,驅下焦陰冷,助陽氣升發。
補益氣血,調和營衛
- 當歸、芍藥、芎藭:養血活血,治痢久傷血。
- 人參、白朮、乾地黃:補脾益氣,滋腎填精,固本防脫。
祛瘀通絡,兼清鬱熱
- 蟅蟲、紫菀:活血消瘀,通利腸絡,防久痢成瘀。
- 黃芩、白薇:微清鬱熱,反佐溫藥之燥,避免寒熱格拒。
升降氣機,標本兼顧
- 前胡、細辛:宣肺降氣,調暢三焦,助氣化而行濕濁。
- 礬石:燥濕解毒,協烏賊骨增強澀腸之力。
整體方義
全方以「溫澀」為核心,結合補虛、化瘀、清熱,契合下焦痢「虛寒夾瘀」之病機。溫補中佐輕清之品,使固澀不滯邪,補益不礙濕,體現古人「通澀並用」之妙。
傳統服藥法
禹餘糧2兩半,烏賊骨2兩半,吳茱萸2兩半,桂心2兩半,蜀椒2兩半,當歸1兩6銖,白朮1兩6銖,細辛1兩6銖,乾地黃1兩6銖,人參1兩6銖,芍藥1兩6銖,芎藭1兩6銖,前胡1兩6銖,乾薑3兩,礬石6銖,白薇18銖,紫菀18銖,黃芩18銖,蟄蟲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酒或飲送下,每日2次,不知,則加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禹餘糧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禹餘糧不拘多少。 主治:便血及癢痛。
禹餘糧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禹餘糧、石脂、乾薑、附子各等分。 主治:下焦痢。
禹餘糧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指南方》。 組成:禹餘糧1兩,赤石脂1兩,乾薑1兩。 主治:熱痢。
禹餘糧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禹餘糧5兩,白馬蹄10兩,龍骨3兩,鹿茸2兩,烏賊魚骨1兩。 主治:崩中赤白不絕,困篤;婦人經血日夜不絕,煩悶困絕。
禹餘糧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禹餘糧2兩半,烏賊骨2兩半,吳茱萸2兩半,桂心2兩半,蜀椒2兩半,當歸1兩6铢,白朮1兩6铢,細辛1兩6铢,乾地黃1兩6铢,人參1兩6铢,芍藥1兩6铢,川芎1兩6铢,前胡1兩6铢,乾薑3兩,礬石6铢,白薇18铢,紫菀18铢,黃芩18铢,(庶蟲)蟲1兩。 主治:婦人産後積冷堅癖。
禹餘糧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二引《醫學集成》。 組成:桑寄生1兩,柏葉(微炒)1兩,當歸(去蘆,微炒)1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炒)1兩,乾薑1兩,白朮1兩,鱉甲(醋浸,去裙,炒黃)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禹餘糧(燒,醋淬7次,細研)5錢,扁豆5錢(炒)。 主治:婦人帶下久虛,胞絡傷敗,月水不調,漸成崩漏,氣血虛弱,面黃肌瘦,臍腹裏急,腰膝疼重,肢體煩痛,心忪頭眩,手足寒熱,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