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輪散
HUO L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火輪散中加入附子,其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火輪散主治寒凝血瘀之證,附子可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效,對於陽氣虛衰、體寒肢冷、脈微欲絕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火輪散中加入附子,可增強藥物整體的溫陽散寒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火輪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效。火輪散主治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腹瀉。
- 行氣止嘔: 肉荳蔻具有行氣止嘔的功效,能疏通氣機,消除胃氣上逆,對於寒邪阻滯胃腸引起的嘔吐,也有較好的療效。火輪散方中加入肉荳蔻,有助於緩解寒邪阻滯導致的嘔吐症狀。
火輪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火輪散針對寒凝氣滯、血脈不通所致的痛經,乾薑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配合其他藥物:火輪散中其他藥物如肉桂、吳茱萸等亦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乾薑與之相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並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輪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火輪散》主治「脾胃氣寒,大腸虛滑冷痢,日夜不止」。此證屬中焦虛寒,陽氣不振,導致大腸失於溫煦,運化無權,水穀不別,下利清穀,或完穀不化,兼見畏寒肢冷、腹中隱痛、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等虛寒之象。方名「火輪」,喻其如車輪運轉不息,溫陽散寒之力強勁,以復脾胃運化之機,固攝大腸滑脫。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附子(炮):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方解:炮後毒性減而溫里之力存,為君藥,直入脾腎,溫補命門之火,助脾胃陽氣生發,散中焦沉寒痼冷。
肉豆蔻(麵裹煨):辛溫,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方解:煨製後增其澀性,協附子溫脾陽,兼收斂大腸滑脫,針對「虛滑冷痢」之標。
乾薑(炮):辛熱,歸脾、胃、心、肺經。
-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方解:與附子協同(「附子無薑不熱」),增強溫守中焦之力,化脾胃寒濕,止瀉痢。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為主,澀腸為輔:
全方以附子、乾薑大辛大熱之品為核心,峻補脾腎陽氣,破除陰寒;佐以肉豆蔻溫澀並行,既固大腸滑脫,又防薑、附過散。三藥相配,形成「溫—補—澀」聯動,標本兼治。針對病機「寒」與「滑」:
- 寒者溫之:脾腎陽虛則寒,薑、附相須,補火生土,恢復脾胃運化。
- 滑者澀之:肉豆蔻固澀大腸,針對久痢滑脫無度,然其性溫不滯,無礙陽氣宣通。
劑型與服法考量:
散劑「細散」利於快速吸收,以「陳粟米飲」調服,取其甘平和胃,緩和藥性之峻烈,兼護胃氣,契合虛寒體質不宜峻攻之理。
三、推理延伸功效
除主治冷痢外,此方或可推廣應用於:
- 脾腎陽虛之五更瀉:晨起腹瀉因命門火衰者,可加補骨脂、吳茱萸增強溫腎之力。
- 寒客中焦之脘腹冷痛:不拘於瀉痢,凡因陽虛寒凝所致之痛證,亦可化裁使用。
- 陽虛不攝之唾涎、多尿:若病機同屬中下焦虛寒,氣化失司,或可擴展應用。
總結
火輪散以溫陽散寒為本,澀腸止瀉為標,藥簡力專,體現「治病求本」原則。其配伍彰顯「既病防變」思維,針對虛寒性瀉痢,恐久傷正,故速溫其陽、急固其脫,堪為溫澀並行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肉豆蔻(去殼,面裹,炮熟)半兩,乾薑(炮)1分。
上為細散。每服2錢匕,陳粟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火輪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肉豆蔻(去殼,面裹,炮熟)半兩,乾薑(炮)1分。 主治:脾胃氣寒,大腸虛滑冷痢,日夜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