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相關證候
![[通脈]四逆湯證](/_next/image?url=https%3A%2F%2Fstatic.cloudtcm.com%2Fsyndrome%2FBS%25E5%259B%259B%25E9%2580%2586%25E6%25B9%25AF%25E8%25AD%2589.jpg&w=1200&q=75)
[通脈]四逆湯證
少陰陽虛寒凝,真寒假熱,裡寒外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薑附子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乾薑、附子、人參、白朮、甘草。 主治:陰症發躁,及發汗或下之後,晝日不眠,夜安靜,脈來沉細。
乾薑附子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乾薑8兩,附子8兩,桂心4兩,麻黃4兩,川芎3兩。 主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斜。
乾薑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乾薑1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切8片)。 主治:回陽。主治:汗下傷陽,晝躁夜靜,不嘔不渴,表證不見,身無大熱,脈沉微;中焦陽虛,寒飲內停,心腹冷痛;中寒暈倒,四肢厥冷,眩暈無汗,或自汗淋漓者。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躁熱。中寒厥逆,眩暈無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熱煩躁,陰盛格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