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脈四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通脈四逆湯藥性偏寒,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寒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寒涼傷正。
-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通脈四逆湯主要治療寒凝血脈,而脾胃虛弱會加重寒邪的入侵。加入甘草可補益脾胃,增強正氣,更有效地抵禦寒邪。
總而言之,甘草在通脈四逆湯中起到調和藥性、補益脾胃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溫和,更利於治療寒凝血脈的病症。
通脈四逆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之效。
首先,方劑針對寒凝血脈、四肢厥冷的症狀,附子溫陽散寒,可溫煦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四肢冰涼。
其次,附子可振奮心陽,提高心臟功能,改善心氣虛弱導致的脈搏微弱、呼吸困難等症狀。
此外,附子能溫腎助陽,對於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腰膝痠軟等症狀亦有療效。
總而言之,附子在通脈四逆湯中發揮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是治療寒凝血脈、四肢厥冷的關鍵藥物。
通脈四逆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四逆湯主治寒邪客於心陽,導致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症狀。乾薑溫陽散寒,可溫煦心陽,振奮陽氣,使四肢回溫,脈象轉強。
- 通絡止痛: 乾薑辛溫,可通經絡,散寒止痛。四逆湯除了治療寒凝血脈,亦可用於寒邪凝滯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乾薑通絡止痛,可改善血液循環,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
因此,乾薑在通脈四逆湯中起到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通脈四逆湯:回陽救逆之劑
組成分析
通脈四逆湯由甘草、附子、乾薑三味藥組成。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在本方中起到調和附子、乾薑辛熱之性的作用,並能益氣和中。
- 附子: 溫裡散寒,回陽救逆。為本方主藥,其大辛大熱之性,能峻補元陽,溫通十二經脈,用於治療陽氣衰微、陰寒內盛之證。
- 乾薑: 暖胃散寒,止痛除積。與附子相配,增強溫裡散寒之力,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
功效主治與治療原理
通脈四逆湯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對陽氣與陰寒的認識。
從多篇古文記載可歸納出,通脈四逆湯主治以下症狀:
- 下利清穀: 由於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脾胃,運化失職,導致食物不化,完穀不化,大便稀溏,甚至瀉下如水。
- 裡寒外熱(或內寒外熱): 體內陽氣極度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於外,形成內真寒外假熱的危重證候。患者體內極寒,但體表可能出現發熱、面色潮紅等假熱現象。
- 汗出而厥(或手足厥逆): 陽虛不能固攝陰液,導致虛汗淋漓;陽氣不能溫煦四肢,則出現四肢冰冷。
- 脈微欲絕: 陽氣極度衰微,無力鼓動血脈運行,導致脈象極其微弱,甚至摸不到。
- 或伴有腹痛、乾嘔、咽痛、利止脈不出等症: 這些都是陽虛寒盛,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治療原理:
通脈四逆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回陽救逆,溫通經脈。
- 回陽救逆: 附子大辛大熱,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能迅速補充體內衰微的陽氣,驅散內在的陰寒。乾薑辛熱,溫中散寒,助附子一臂之力。二藥合用,使體內陽氣迅速恢復,陰寒消退。
- 溫通經脈: 陽氣恢復後,才能推動氣血運行,溫通經脈。附子、乾薑均能溫通經脈,使氣血流通,四肢溫暖,脈象恢復。
《傷寒論》中對於「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的記載,明確指出通脈四逆湯是治療少陰病中陽虛寒盛危重證的要方。
總之,通脈四逆湯通過峻補元陽,溫中散寒,達到回陽救逆,溫通經脈的功效,用於治療陽氣極度虛衰,陰寒內盛的危重證候。其配伍嚴謹,藥力峻猛,是中醫急救的要方之一。
總結
通脈四逆湯是中醫經典方劑,以其回陽救逆的卓著功效,在治療陽虛寒盛危重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組成簡潔,藥力峻猛,治療原理明確,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劑量和加減法
不同醫家有不同建議,綜合來說:
常用劑量
- 炙甘草:二兩(約6克)
- 生附子:一枚(大者),去皮,破八片(約9-15克)
- 乾薑:三兩(約9克)
加減法
-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蔥白通陽散寒,可引陽氣下行)
- 腹中痛者,去蔥。(裡寒去,加蔥反增壅滯)
- 嘔者,加生薑二兩。(加強溫中和胃之力)
- 咽痛者,加桔梗一兩。(桔梗開宣肺氣,利咽止痛)
- 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加強益氣生脈之力)
- 寒病,胸脅支滿,膺背肩胛間痛,甚則喜悲,時發眩仆而不知人,加人參二兩。(人參補氣固脫,加強療效)
服用方法:三味藥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二合。去藥渣後,分兩次溫服。服用後,如果脈象恢復即表示有效。或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煎煮方法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劑型變化
《本草乘雅半偈》提到的劑型和煎服方法略有不同:
- 甘草(去頭尾,酒潤,炙黃色。七錢。)
- 乾薑(取如法修事白乾薑,切。一兩。)
- 蔥白(五莖。)
- 細辛(取真北地者,瓜水浸一宿,曝乾銼碎。七錢。)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傳統服藥法
以水600毫升(三升),煮取240毫升(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四逆湯, 出處:《醫統》卷十四。 組成:四逆湯加甘草1倍。 主治:厥逆,下利,脈不至。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三。 組成:乾薑、附子、人參、炙甘草。 主治:陰證發斑,身冷無脈,斑黑昏沉者。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附子、乾薑、廣皮、甘草、蔥白頭。 主治:真陽欲脫,腹痛,下利厥冷,脈伏。
通脈四逆湯, 出處:《痎瘧論疏》。 組成:甘草(去頭尾,酒潤,炙黃色)7錢,乾薑(取如法脩事白乾薑,切)1兩,蔥白5莖,細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曬乾,銼碎)7錢。 主治:肝瘧。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乾薑3兩(強人可4兩)。 主治:回陽通脈,散陰勝寒。主治:少陰病,陰盛隔陽。下利清谷,裏寒外熱,反不惡寒,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通脈四逆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吳茱萸(炒)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桂心半兩(去皮,不見火),細辛半兩(洗,去葉土),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當歸(去蘆)3錢。 主治:霍亂惡寒,腹痛身冷,自汗,脈沉微如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