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四逆湯

TONG MAI SI N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3%
肺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0%
腎經 6%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2-07-30

主治功效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現代應用於:心力衰竭,見手足厥逆,面色赤,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者。

通脈四逆湯即四逆湯重用附子、倍用乾薑而成,重用附子、倍用乾薑,加強了破陰回陽的作用,使溫陽驅寒的力植更強,能治脈微欲絕,故方名通脈四逆湯,亦以區別於四逆湯。

其加減法是:若見面色赤者,是陰盛於下而格陽於上,當加蔥白以通格上之陽;若見腹中痛,是寒凝氣滯而血脈不和,加芍藥以利血脈,緩急止痛,去蔥白,即無須加蔥白之意;若見乾嘔者,是中焦寒盛,胃氣上逆,加生薑以和胃降逆。

若見咽痛,是虛陽鬱於咽隘,加桔梗以利咽開始,芍藥酸斂,故去之;若見利止而脈小出者,是陰陽俱竭氣血大衰,前所加之桔梗已不適宜,故去之,加人參以補益氣陰而復脈,與四逆加人參湯相類。

方後提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是示人處方用藥,包括隨證加減,都必須與病機相符,藥隨證變,隨證化裁,才能收到預期療效。

傳統服藥法


以水600毫升(三升),煮取240毫升(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嘔吐下腹部痛(小腹痛)面色發紅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月經稀少咽喉痛胡言亂語神志不清身體發熱四肢冰冷噁心反胃咳嗽胰臟炎霍亂瘧疾心肌梗塞低血壓細菌性食物中毒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腸吸收不良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四逆湯, 出處:《醫統》卷十四。 組成:四逆湯加甘草1倍。 主治:厥逆,下利,脈不至。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三。 組成:乾薑、附子、人參、炙甘草。 主治:陰證發斑,身冷無脈,斑黑昏沉者。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附子、乾薑、廣皮、甘草、蔥白頭。 主治:真陽欲脫,腹痛,下利厥冷,脈伏。

通脈四逆湯, 出處:《痎瘧論疏》。 組成:甘草(去頭尾,酒潤,炙黃色)7錢,乾薑(取如法脩事白乾薑,切)1兩,蔥白5莖,細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曬乾,銼碎)7錢。 主治:肝瘧。

通脈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乾薑3兩(強人可4兩)。 主治:回陽通脈,散陰勝寒。主治:少陰病,陰盛隔陽。下利清谷,裏寒外熱,反不惡寒,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通脈四逆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吳茱萸(炒)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桂心半兩(去皮,不見火),細辛半兩(洗,去葉土),白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當歸(去蘆)3錢。 主治:霍亂惡寒,腹痛身冷,自汗,脈沉微如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