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方中包含多種寒涼藥材,甘草可減緩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過度對人體造成損傷。
-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有利於病症的康復。對於體虛乏力、脾胃虛弱的患者,甘草更顯重要,有助於整體提升療效。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加入乾薑,其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效。方中以豬膽汁清熱利濕,恐傷陽氣,故需乾薑溫陽以平衡之,使藥性不偏寒。
-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有助於通脈活血,改善四肢厥冷、脈搏微弱等症狀。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通脈止痛的功效。本方旨在溫陽回陽,驅散寒邪,故以附子為君藥,以溫補陽氣,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
- 配合豬膽汁,清熱解毒:豬膽汁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的功效。附子溫熱,與豬膽汁寒涼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溫陽散寒,又能清熱解毒,相互協同,增強療效。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的「豬膽汁」,是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加入的理由主要有二:
- 疏肝利膽,通經活絡: 豬膽汁味苦性寒,具有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肝膽濕熱、氣血瘀阻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肢體麻木等症狀,豬膽汁能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豬膽汁還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筋骨疼痛等症狀,豬膽汁能有效地消除炎症,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治功效分析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一方,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由甘草、乾薑、附子、豬膽汁四味藥組成,主治霍亂吐瀉已止,汗出肢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之危重證候。
一、 組成分析與藥理作用
- 附子: 大辛大熱,峻補元陽,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為方中主藥,用於治療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亡陽厥逆。
- 乾薑: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助附子溫陽散寒之力,並能溫脾胃以止吐瀉。
- 甘草: 甘平,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緩急止痛,既能緩和附子、乾薑的燥烈之性,又能補益中氣,緩解四肢拘急。
- 豬膽汁: 苦寒,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潤燥通便。在此方中,豬膽汁並非用於清熱,而是取其苦降之性,引陽藥下行,直達下焦,以通血脈,並能滋陰潤燥,緩解津液耗傷所致的四肢拘急。正如《退思集類方歌注》所言:「豬膽汁苦滑之極,能引陽藥直達下焦,所謂『熱因寒用』也。」
二、 主治病機與治療原理
本方所治之證,乃因吐瀉太過,陰陽氣血俱虛,津液耗傷,陽氣欲脫所致。
- 病機: 吐瀉已止,說明邪氣已去,但正氣已傷,陰陽失衡。汗出不止,陽隨津脫,陰不斂陽,故見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津液耗傷,不能濡養經脈,則見四肢拘急。
- 治療原理: 本方以峻補元陽為根本,佐以苦降通脈,滋陰潤燥之法。方中附子、乾薑溫陽散寒,峻補元陽,以回陽救逆,是為治本。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解四肢拘急。豬膽汁苦寒降泄,引陽藥下行,直達下焦,以通血脈,並能滋陰潤燥,緩解津液耗傷所致的四肢拘急。正如陳念祖在《長沙方歌括》中所述:「師於萬死中覓一生路,取通脈四逆湯以回其厥,以止其汗,更佐以豬膽生調,取生氣俱在,苦先入心而脈復,以汁補中焦之汁,灌溉於筋則拘急解。」
綜上所述,《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一方,組方精妙,配伍嚴謹,峻補元陽與苦降通脈、滋陰潤燥並用,標本兼治,為治療霍亂吐瀉已止,汗出肢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之危重證候的良方。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炙),乾薑3兩(強人可4兩),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八片),豬膽汁半合(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回陽救陰。
上4味,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
四逆加豬膽湯(《外台》卷六引《小品方》)、四逆加豬膽汁湯(《普濟方》卷三一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2兩(炙),乾薑3兩(強人可4兩),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豬膽汁半合(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主治:回陽救陰。主治:霍亂,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