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逆湯加生薑方
SI NI TANG JIA SHENG JIA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逆湯加生薑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四逆湯以桂枝、附子為君藥,性溫熱,易於燥烈。甘草性甘平,可緩解桂枝、附子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平和,避免傷陰。
二、 增強補益之功: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四逆湯溫陽補氣的功效,更能有效治療寒邪凝滯、陽氣不足的病症。
四逆湯加生薑方中添加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四逆湯本身具有溫陽救逆之效,而乾薑性溫,辛散溫通,可助四逆湯更有效地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回陽救逆,尤其適用於寒邪客於陽明經,出現肢厥、腹痛、吐逆等症狀。
- 增強解表功效: 生薑性溫,具有解表散寒之效,與四逆湯合用,可以增強其解表功效,有助於驅散外感風寒,緩解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
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溫調節,更全面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四逆湯加生薑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因其溫陽散寒之效。
- 寒邪內侵,陽氣虛衰:四逆湯主治四逆證,乃寒邪內侵,陽氣虛衰所致。附子辛熱,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振奮衰微的陽氣,有助於驅散寒邪,恢復陽氣的運行。
- 溫陽助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乾薑、桂枝等,亦具溫陽散寒之效,附子與之相伍,可增強溫陽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四逆湯加生薑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助陽化氣,溫中止嘔:四逆湯本身以溫陽散寒為主,而生薑性溫,辛散溫中,能助四逆湯溫陽化氣之力,進一步驅寒止嘔,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寒嘔吐、四肢厥冷等症狀。
2. 解表散寒,助藥力:生薑具有解表散寒之效,能幫助四逆湯更有效地驅散外寒,進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四肢冰冷,使藥力更易達病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逆湯加生薑方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傷寒少陰證嘔哕者」,乃針對少陰病虛寒內盛、陽氣衰微,兼見嘔吐、呃逆之證。少陰病為六經病之危重階段,多因陽氣不運,陰寒內滯,致胃失和降而嘔哕。四逆湯本為回陽救逆之基礎方,加生薑後,增強溫中止嘔之功,故適用於陰寒嘔逆之證。
組成與邏輯推理
炙甘草(1兩)
- 甘溫補中,調和諸藥,緩解附子、乾薑之峻烈,使藥力持久溫煦陽氣。
- 《傷寒論》中甘草多用於「緩急建中」,協調陰陽。
炮乾薑(3分)
- 辛熱溫中散寒,助附子回陽,專攻中焦寒濕。
- 與生薑相配,形成「薑藥對」:生薑偏走表止嘔,乾薑主溫裏散寒,內外兼顧。
炮附子(半枚)
- 大辛大熱,溫腎陽、逐陰寒,為回陽救逆核心。
- 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溫性,針對少陰病「脈微欲絕」之陽衰危候。
生薑(1兩半,切焙)
- 關鍵加味,辛溫發散,和胃降逆,專治嘔哕。
- 生薑本為「嘔家聖藥」,此處焙用減其辛散,增其溫中止嘔之力,兼助附子、乾薑溫通陽氣。
治療原理
- 回陽救逆為本:附子配乾薑(四逆湯核心)直入少陰,溫腎陽以救全身陽氣,解除四肢厥逆。
- 兼顧胃氣上逆:生薑用量獨重,針對嘔哕之標,降逆和胃,佐以甘草調和中州,使陽復嘔止。
- 煎服法考量:粗末煎煮,取藥力渾厚;溫服助藥性發散,契合「寒者熱之」之則。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想,既救少陰之陽衰,又調胃氣之逆亂,為少陰病嘔逆之專方。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銼)1兩,乾薑(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枚,生薑(切,焙)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少陰證嘔噦者。若嘔吐嚴重,可加用香附、烏梅等藥以止嘔。若有心煩不安,可加用柏子仁、遠志等藥以寧心安神。若有腹痛,可加用白芍、甘草等藥以緩急止痛。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逆湯加生薑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甘草(炙,銼)1兩,乾薑(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枚,生薑(切,焙)1兩半。 主治:傷寒少陰證嘔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