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露宿丸

XIONG NU LU X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心經 21%
脾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4%
胃經 7%
膀胱經 7%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匈奴露宿丸」方劑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驅逐寒邪: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能驅散寒邪,溫通經脈,對於匈奴長期露宿,導致體寒、風寒入侵所致的症狀,如頭風、肢體痠痛、鼻塞流涕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調節氣血,舒緩疼痛:桂枝還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對於匈奴在嚴寒環境下,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具有舒緩作用。

總而言之,桂枝在「匈奴露宿丸」中起到溫陽散寒、驅逐寒邪,以及調節氣血、舒緩疼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匈奴露宿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利用其 溫陽散寒 的藥性。

附子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膀胱經。其溫陽之力可 振奮陽氣,驅散寒邪,適用於陽虛寒盛之症。匈奴露宿丸主要針對 外感風寒、寒邪內侵 等症,而附子可助其 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緩解患者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達到治癒目的。此外,附子亦可 溫補腎陽,有助於提升患者體質,增強抵抗力。

匈奴露宿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匈奴露宿丸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有效驅散體內寒邪,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2. 助藥力:乾薑性溫,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藥物療效。配伍於其他藥材中,可以增強整體的溫陽散寒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乾薑在匈奴露宿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溫中散寒,還可助藥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匈奴露宿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匈奴露宿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冷積聚。具體而言,該方劑適用於以下症狀:

  • 心腹積聚
  • 膈上下有宿食留飲
  • 飲食不下
  • 心腹堅實

治療原理分析:

從「匈奴露宿丸」的組成成分(桂枝、附子、乾薑)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溫陽散寒: 該方劑中,附子溫陽救逆,乾薑溫中散寒,桂枝溫經散寒,三者合用,能夠強力驅散體內寒邪,溫暖脾胃,消除寒冷積聚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2. 活血通絡: 桂枝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能夠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冷導致的氣血凝滯,有助於消散積聚。

  3. 健脾和胃: 乾薑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夠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緩解飲食不下、宿食留飲等症狀。

總結:

「匈奴露宿丸」通過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健脾和胃等作用,達到治療寒冷積聚、心腹堅實、飲食不下等症狀的目的。該方劑以溫熱藥物為主,針對寒邪凝滯所導致的病症,具有較強的溫通作用。 此外,古文中提到礜石也常被用於治療寒冷積聚,且「匈奴露宿丸」中或含有礜石(古文未明確指出,僅在胡洽大露宿丸中提及),但因其毒性較大,近世已少用。而「匈奴露宿丸」則更側重於使用桂枝、附子、乾薑等相對安全的溫熱藥物。

古文記載的另一個藥方組成與「匈奴露宿丸」有所不同,但同為六味藥構成,且功效相似:

  • 礬石:收斂固澀,燥濕化痰
  • 桔梗:宣肺利氣,祛痰排膿
  • 皂莢: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 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

此方與「匈奴露宿丸」均以溫熱藥為主,用以驅寒,但此方更側重於燥濕化痰,開竅散結,以應對毒冷。

因此,雖未明確記載「匈奴露宿丸」的完整配方,但依據古文內容,「匈奴露宿丸」應是以桂枝、附子、乾薑為主,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健脾和胃功效,用於治療寒冷積聚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礜石(燒)、桔梗、皂莢(炙,去皮、子)、乾薑、附子(炮,去皮)、吳茱萸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飲服3丸,日2次;稍加,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匈奴露宿丸,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礜石2兩,桂心2兩,附子2兩,乾薑2兩。 主治:寒冷積聚。

匈奴露宿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礜石(燒)、桔梗、皂莢(炙,去皮、子)、乾薑、附子(炮,去皮)、吳茱萸等分。 主治:毒冷。

匈奴露宿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範汪方》。 組成:甘草3分(炙),大黃2分,甘遂2分,芫花2分(熬),大戟2分(炙),葶藶子2分(熬),苦參1分,消石1分,巴豆半分(去心皮,熬)。 主治:心腹積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