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草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經絡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桂枝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氣血虛弱、正氣不足的患者,桂枝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小草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花椒能有效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花椒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小草丸方劑中加入花椒,旨在通過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活血化瘀等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小草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若方劑中含有寒涼藥材,或患者本身脾胃虛寒,容易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加入乾薑則能溫暖脾胃,消除寒氣,進而達到止嘔降逆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乾薑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若方劑中含有清熱解毒的藥材,乾薑則能溫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降低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小草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經絡阻滯所致的鼻塞、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細辛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 細辛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如與辛夷、蒼耳子等配伍,可增強散風止痛的效果;與白芷、川芎等配伍,可增強通竅止痛的功效。
因此,在「小草丸」中加入「細辛」,旨在溫經散寒,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寒邪入侵所致的疾病效果。
小草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能溫煦脾胃,化解寒凝,尤其適合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諸症。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小草丸中的其他藥物可能具有寒涼、清熱等性質,附子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療效,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效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小草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草丸」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即現代所述之胸悶、心前區疼痛、氣逆上衝、膈中氣機不暢、飲食難以下嚥等症狀。其證屬「陽虛寒凝,氣滯痰飲」,乃因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導致氣血瘀滯、痰飲停聚,阻遏胸陽而發病。
二、組成藥物與配伍邏輯
1. 藥物性味功效
- 小草(3分):
小草在古代方書中常指「遠志」,性溫味苦辛,歸心、腎經。善溫通心陽、化痰開竅,能豁痰利膈、安神定志。針對胸痹痰阻、氣機不暢之證。 - 桂心(3分):
桂枝去粗皮者,性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溫通心脈、散寒活血,助陽氣以化陰凝,為治療胸痹之要藥。 - 蜀椒(3分,汗):
即川椒,辛熱有小毒,歸脾、胃、腎經。溫中散寒、降逆止痛,尤善治寒邪內盛之脘腹冷痛、嘔逆。 - 乾薑(2分):
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回陽、散寒通脈,與蜀椒協同增強溫裏散寒之力,兼化飲邪。 - 細辛(3分):
辛溫,歸肺、腎經。散寒祛風、通竅止痛,能深入陰分祛寒,且開鬱通滯,助氣血運行。 - 附子(2分,炮):
大辛大熱,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溫補命火,為陽虛寒盛之核心藥物,可振奮一身陽氣,驅逐沉寒。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陽散寒為本:
附子、乾薑、蜀椒為「大辛大熱」組合,直入三陰(心、脾、腎),溫化內伏之寒凝,破除陰翳。此配伍仿仲景「四逆湯」之義,針對陽虛陰盛之候。 - 通絡化痰為標:
小草(遠志)、細辛、桂心共奏「辛開苦降」之效。遠志化痰通膈,細辛通絡止痛,桂心溫通血脈,三者協力疏通胸中氣血痰飲之瘀滯。 - 米飲送服助藥力:
米汁性甘平,顧護脾胃,避免燥熱傷中,同時助藥力上行以達病所。
3. 證治要點推論
此方適用於「寒痰瘀阻胸陽」之實證,患者當見:
- 胸悶刺痛,遇寒加重;
- 氣逆嘔惡,飲食難下;
-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或緊。
其機理在於「陽虛不運→寒凝氣滯→痰瘀互結」,故以溫陽為主,佐以通絡化痰,使陰寒得散、氣血得通,則痹痛自除。
三、與相近方劑之比對
相較於「栝蔞薤白白酒湯」(偏重痰濁閉阻)、「烏頭赤石脂丸」(峻逐陰寒),「小草丸」更側重「溫陽化飲」而輕於逐瘀,適合寒飲停聚、氣機逆亂較甚者。
總結: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則,通過溫補與宣通並行,化解胸痹之根本病機。
傳統服藥法
小草3分,桂心3分,蜀椒3分(汗),乾薑2分,細辛3分,附子2分(炮)。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食前米汁送下,日3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草丸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胃熱嘔吐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草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範汪方》。 組成:小草3分,桂心3分,蜀椒3分(汗),乾薑2分,細辛3分,附子2分(炮)。 主治: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