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紫菀牙上丸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紫菀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牙齦腫痛、牙周炎等症,多因熱毒積聚,而紫菀可清熱解毒,消散積熱,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潤肺止咳,化痰止癢: 紫菀亦有潤肺止咳、化痰止癢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多、口乾舌燥等症狀。牙齦炎、牙周炎等症,亦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紫菀可潤肺止咳,緩解相關症狀。
紫菀牙上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紫菀止咳化痰: 紫菀性寒,擅長清熱化痰,但對於寒咳、痰多黏稠者,單用紫菀效果有限。乾薑溫陽散寒,能助紫菀溫肺化痰,提高藥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 紫菀性寒,若單獨使用,容易傷脾陽。乾薑性溫,能中和紫菀的寒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紫菀牙上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牙根: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驅散牙齒周圍的寒邪,並促進藥力深入牙根,達到治療牙痛的功效。紫菀本身偏寒涼,加入附子可平衡寒涼之性,使其溫和而有效。
- 補腎壯陽,固齒止痛:附子能補腎壯陽,而腎氣充盈則能固齒止痛。牙痛常與腎虛有關,附子的加入可補腎固齒,從根本上改善牙痛。
因此,附子在紫菀牙上丸中扮演著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治癒牙痛的目的。
紫菀牙上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紫菀宣肺止咳: 紫菀性寒,善於清熱化痰,但對於寒性咳嗽,單用紫菀效果有限。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之功,可輔助紫菀溫肺散寒,以達到更好的止咳化痰效果。
- 調和藥性,促進藥物吸收: 桂枝辛溫,可以調和紫菀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寒涼對脾胃的損傷,有利於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因此,桂枝的加入不僅提升了紫菀牙上丸的溫肺散寒作用,更促進了藥物吸收,使藥效更加顯著。
紫菀牙上丸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宣肺化痰: 款冬花性溫味甘,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化痰的功效,與紫菀、桔梗等藥材相配,可有效緩解肺氣不利、咳嗽痰多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款冬花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幫助牙齦消腫、止痛,改善牙齦炎等口腔疾病。
因此,款冬花在紫菀牙上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能更好地發揮方劑的療效。
紫菀牙上丸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通鼻竅的功效。牙痛常因寒邪入侵或風寒之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細辛可散寒止痛,疏通經絡,緩解牙痛症狀。
- 引藥入齒:細辛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齒齦,發揮更好的療效。紫菀牙上丸中其他藥物,如紫菀、白芷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細辛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牙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紫菀牙上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外臺秘要》,主治「咳嗽」。其用法特殊,將藥丸置於牙上緩慢咽下,利用口腔黏膜吸收藥物成分,兼顧局部與全身作用,適用於寒性咳嗽或久咳不癒者。
二、組成與藥性解析
紫菀、款冬花(君藥)
- 性溫潤,專入肺經,功效止咳化痰。紫菀長於開泄肺鬱,款冬花偏溫潤止咳,二者相輔相成,針對咳嗽主症。
乾薑、附子、桂心(臣藥)
- 三者皆為辛熱之品,乾薑溫肺化飲,附子補火助陽,桂心散寒通脈,協力溫化肺中寒飲,改善咳痰清稀、畏寒等寒象。
細辛(佐使藥)
- 辛烈走竄,能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助君臣藥宣散肺中寒邪,並引藥上行。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肺散寒為主:全方以辛溫藥物為主軸,針對「肺寒咳嗽」病機。寒邪客肺或陽虛生寒,導致氣逆咳嗽,溫熱藥物能散寒邪、振陽氣。
- 止咳化痰為標:紫菀、款冬花直接止咳,並化解痰濕,標本兼治。
- 特殊用藥途徑:藥丸置牙上緩釋,可能藉唾液溶解藥物,刺激口腔經絡(如手陽明大腸經),或通過黏膜吸收快速起效,適用於吞嚥困難或需持續藥效者。
四、可能適用證型
- 寒咳:咳嗽痰白、質稀,遇寒加重,伴畏寒肢冷。
- 陽虛久咳:年老體弱,咳嗽日久,氣短乏力,屬肺脾腎陽虛者。
此方體現「溫法」與「局部用藥」的結合,反映古人對藥物途徑與寒證咳嗽的獨到見解。
傳統服藥法
紫菀1分,乾薑1分,附子1分,桂心1分,款冬花1分,細辛1分。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食前以2丸著牙上,稍咽,1日2次,不知稍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菀牙上丸, 出處:《醫心方》卷九引《範汪方》。 組成:紫菀1分,乾薑1分,附子1分,桂心1分,款冬花1分,細辛1分。 主治: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