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八痞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心、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八痞丸主治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而桂枝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寒邪所致的諸症。
-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之功效,可改善營衛不和所致的寒熱往來、發熱惡寒等症狀。八痞丸中加入桂枝,可以幫助調整營衛氣血,使寒熱之氣得以調和,達到治病目的。
八痞丸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八痞丸主治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心煩、脅肋脹痛等症狀。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並可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八痞丸中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以疏肝理氣為主,牡丹皮配合這些藥物,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八痞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化痰止咳:八痞丸主治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腹脹等症。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利於化痰止咳。
- 助脾運化,消食止瀉:八痞丸中含有白朮、茯苓等健脾利濕藥,乾薑可與之相配合,促進脾胃運化,增強其消食止瀉的效果。乾薑溫中散寒,可溫煦脾胃,助脾運化水谷精微,消除積滯,進而改善腹瀉症狀。
八痞丸中包含蜀漆,主要基於其 疏風散寒 和 止咳化痰 的功效。
蜀漆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止咳,宣肺止喘之效。八痞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蜀漆可以 驅散寒邪,宣肺利氣,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順暢。此外,蜀漆也能 化解痰液,止咳平喘,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整體療效。
八痞丸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八痞丸主治寒邪客肺,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氣喘等症,而細辛可溫肺散寒,通利氣道,緩解胸悶、氣喘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細辛與其他藥材如麻黃、杏仁等配合使用,可增強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細辛的辛散之性,可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
八痞丸方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八痞丸主治濕熱蘊結脾胃,症狀如脘腹痞滿、食慾不振、口苦泛酸、大便不暢等。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脾胃濕熱,緩解上述症狀。
二、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八痞丸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清熱瀉火之效,龍膽草與之配合,可增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八痞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八痞丸主要針對寒邪阻滯,脾陽不足所致的脾胃不和、脘腹冷痛等症,附子能溫煦脾胃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 振奮心陽: 附子亦能溫補心陽,增強心臟功能。八痞丸中常配伍其他溫陽藥物,如桂枝、乾薑等,共同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寒導致的心悸、氣短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八痞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痞積」所生諸症,具體表現包括:
- 形體虛弱:面黃肌瘦、飲食難進、肌肉不長(丁奚不欲飲食,食不生肌膚)。
- 內熱煩擾:心中嘈雜煩悶,時發寒熱(可能為虛熱或氣機不暢)。
- 氣滯腹脹:五臟脹滿(胪脹)、臍周疼痛(腹中繞臍痛),並伴隨慢性瀉痢(常苦下)。
「痞」在傳統中醫指氣機阻塞、積滯不化的病證,小兒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所致。此方針對「寒熱夾雜、虛實並見」之痞積,以溫通、消積、清熱並用為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思路
溫陽散寒:
- 附子、乾薑、桂心:溫補脾腎之陽,散中焦寒凝,助氣化以消積滯。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止痛,疏通經絡鬱滯。
清熱解毒:
- 龍膽:苦寒清肝膽濕熱,防溫藥過燥。
- 牡丹皮:涼血散瘀,清虛熱,治煩悶寒熱。
- 曾青/空青:古用解毒消積(現多代以他藥),針對「痞毒」。
化瘀消積:
- 鮑頭甲(鱉甲):鹹寒軟堅散結,消癥瘕痞塊。
- 蜀漆(常山苗):化痰截瘧,古用治腹中結聚。
2. 方劑運作機理
- 攻補兼施:以溫藥振奮陽氣(附子、乾薑),輔以清熱藥(龍膽、牡丹)平衡熱象,避免溫燥傷陰。
- 行氣破滯:細辛、蜀漆開鬱通閉,鱉甲軟堅,共解腹中積結。
- 標本同治:既改善現症(腹痛、煩悶),又調理根本(脾胃虛寒、積滯內停)。
3. 主治病症對應
- 面黃羸瘦:脾虛不運,以溫藥醒脾,鱉甲消積助運化。
- 寒熱煩悶:牡丹皮、龍膽清鬱熱,桂心、附子調和陰陽。
- 腹脹繞臍痛:細辛、蜀漆行氣止痛,鱉甲緩解堅積。
三、總結
「八痞丸」以溫陽為主軸,結合清熱、化瘀、消積,針對小兒因「痞積」導致的虛實夾雜證。其組方體現「寒熱並調、攻補兼施」之法,透過恢復中焦氣機、化解積滯,改善營養吸收與氣血生化。
傳統服藥法
桂心3分,曾青(無,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鮑頭甲(頭漬,炙令黃色)3分,乾薑3分,蜀漆7分,細辛6分,龍膽5分,附子4分(炮)。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丸,日3次。
忌豬肉、魚、生菜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體熱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感冒發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八痞丸,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五引《産經》。 組成:桂心3分,曾青(無,代以空青)3分,牡丹3分,鳣頭甲(頭漬,炙令黃色)3分,乾薑3分,蜀漆7分,細辛6分,龍膽5分,附子4分(炮)。 主治:小兒痞,面黃羸瘦,丁奚不欲飲食,食不生肌膚,心中嘈嘈煩悶,發時寒熱,五臟臚脹,腹中繞臍痛,常苦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