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附著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方中加入細辛,可以溫暖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 通竅開竅: 細辛性辛,入肺經,可以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小附著散主要用於治療鼻淵、鼻塞、頭痛等症,加入細辛可以起到通竅開竅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總之,小附著散中加入細辛,可以溫經散寒止痛,通竅開竅,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附著散中加入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疼痛: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小附著散以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爲主,天雄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
- 溫陽散寒,助藥力: 天雄具溫陽散寒之效,可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小附著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加入天雄可平衡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協調,提高治療效果。
小附著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小附著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藥性較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加入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傷及脾胃,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可加強清熱解毒的療效,並起到保護脾胃,防止藥物損傷的作用。
小附著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溫煦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邪阻滯引起的疼痛。小附著散針對的是寒邪客於肌膚,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桂枝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改善寒邪導致的病症。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藥物成分更好的吸收和作用。小附著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防風、白芷等,也具有疏風解表、止癢止痛的作用,桂枝的加入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小附著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小附著散主治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附子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起到溫陽止痛的作用。
- 扶正祛邪: 附子溫陽補虛,可扶助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寒邪侵襲,易傷陽氣,導致正氣虛弱。附子溫陽補虛,可增強正氣,抵抗寒邪,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綜上,附子在小附著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寒則溫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溫陽散寒和扶正祛邪,有效治療寒邪客脾胃所致的疾病。
小附著散中加入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烏頭性溫熱,毒性較強,擅長散寒止痛,但其辛烈之性亦可傷陰耗氣,故需謹慎使用。
此方中,烏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例如甘草可緩解烏頭毒性,桂枝則能引導烏頭藥力直達病所。烏頭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能有效發揮其散寒止痛的作用,同時又能減輕其毒性,達到治病而不傷身的目的。
小附著散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小附著散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可溫中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和嘔吐。
- 助陽化氣,調理脾胃: 乾薑能助陽化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寒邪造成的脾胃虛弱。小附著散中,乾薑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起到溫中散寒,調理脾胃,消除寒邪的作用。
小附著散中使用雄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可治療皮膚病、疥癬、瘡瘍等症。對於小兒皮膚病,雄黃可有效殺滅寄生蟲,並消炎止癢。
- 燥濕止癢: 雄黃具燥濕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疹、濕瘡等濕邪引起的皮膚病。
然而,雄黃具毒性,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附著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古代主治
本方所載主治「飛屍賊風,發時急痛,不在一處,針則移,發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發」,屬古代對「風邪流竄、疼痛遊走不定」之描述。
- 飛屍賊風:泛指外來風邪迅速侵入人體,或內風挾痰瘀流竄經絡,導致突發性、遊走性疼痛。
- 痛處不固定,針則移:反映風邪善行數變,或氣血阻滞不通,痛位變動,類似現代「神經性疼痛」或「風濕性關節炎」之表現。
- 反覆發作:風邪未盡或正氣不足,邪氣伏留,故症狀時發時止。
此證與「風痺」「中風」或「癲癇」部分症狀相近,古人以祛風散寒、溫通止痛為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及劑量
- 主藥(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 附子(1兩)、烏頭(1兩):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散寒逐濕,止痛力強,針對寒凝血瘀、風濕痺痛。
- 天雄(1分):與附子同源,長於祛風散寒,助陽氣上行,適用於頭面肢體遊走痛。
- 乾薑(1兩):溫中散寒,助附子、烏頭增強逐寒之力。
- 輔藥(調和藥性、安神鎮驚):
- 雄黃(半兩)、真朱(半兩,即硃砂):解毒鎮驚,古人用於「辟穢」及安定神志,可能針對風邪挾痰所致驚搐。
- 甘草(1分):緩和諸藥毒性,調和藥性。
- 佐使(溫通經脈):
- 桂心(3分):溫通血脈,助主藥散寒,引藥入血分。
- 細辛(1分):祛風散寒,通竅止痛,針對表裡寒邪。
加減變化(《千金》注)
- 胡洽版本:去桂心、附子,加蜀椒四分,強化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效,或適用於寒邪偏重於中焦者。
治療原理推論
- 溫陽散寒為主:
- 重用附子、烏頭、乾薑,針對「寒凝氣滯」所致急痛,溫通經脈以止痛。
- 祛風通絡為輔:
- 天雄、細辛、桂心協同驅散表裡風寒,改善遊走性疼痛。
- 鎮靜安神為佐:
- 雄黃、硃砂可能用於風邪挾痰引發的驚悸不安,具鎮靜效果(古法用法,今需考量毒性)。
可能適應症(依古籍推斷)
- 風寒濕痺急性發作(如類風濕關節炎)。
- 神經性疼痛(如三叉神經痛)伴寒象者。
- 古人所謂「中惡」「飛屍」等突發性癲癇樣症狀,屬寒痰閉阻者。
總結
【小附著散】以溫裡散寒為核心,結合祛風、鎮痛、安神之品,適用於寒邪偏盛、痛無定處之證。其組方體現「急病用猛藥」之思路,然烏頭、附子、雄黃等毒性較大,古代以「以知為度」(中病即止)控制劑量,反映對藥性峻烈之謹慎。
傳統服藥法
細半1分,天雄1分,甘草1分(一作莽草),桂心3分,附子1兩,烏頭1兩,乾薑1兩,雄黃半兩,真朱半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千金》注: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止痛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小附著散,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細辛1分,天雄1分,甘草1分(一作莽草),桂心3分,附子1兩,烏頭1兩,乾薑1兩,雄黃半兩,真朱半兩。 主治:飛屍賊風,發時急痛,不在一處,針則移,發一日半日乃瘥,須臾復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