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塞鼻雄黃丸」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驅蟲及解毒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其揮發性物質可殺滅鼻腔內寄生蟲,如鼻蟎,並能消滅細菌、病毒,達到消炎止癢的效果。此外,雄黃還有解毒的作用,可針對鼻腔內的毒素進行消解,緩解鼻腔炎症。
因此,「塞鼻雄黃丸」以雄黃為主要成分,旨在通過其殺蟲、解毒功效,治療鼻腔內的寄生蟲感染或炎症。
塞鼻雄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雄黃性燥烈,容易傷肺氣。甘草性甘平,能緩解雄黃的燥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對鼻腔黏膜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可輔助雄黃抗炎止痛,增強治療鼻塞、鼻竇炎等疾病的效果。
因此,甘草在塞鼻雄黃丸中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既能保護患者的鼻腔,又能提高藥效。
塞鼻雄黃丸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通竅止痛: 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鼻塞多因寒邪侵襲鼻竅,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附子可溫陽散寒,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通竅止痛。
- 配伍雄黃,增強驅邪之力: 雄黃性溫燥,善於解毒殺蟲,但其性燥烈,需配伍溫陽之品以緩其燥性。附子溫陽化寒,可調和雄黃的燥性,使藥力更趨平和,並有助於提升驅邪之力,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附子在塞鼻雄黃丸中,既能溫陽散寒,通竅止痛,又能配伍雄黃,增強驅邪之力,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塞鼻雄黃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其 辛溫解表,通竅止痛 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對於因寒邪阻滯鼻竅所致的鼻塞、流清涕、頭痛等症,細辛能溫散寒邪,通利鼻竅,達到止痛通竅的效果。
此外,細辛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雄黃、蒼耳子等配合,能更有效地 驅散寒邪,通利鼻竅,達到治療鼻塞、鼻淵等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塞鼻雄黃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於《普濟方》,主治「鼻癰,齆鼻」。
- 鼻癰:指鼻腔內化膿性腫痛,類似現代鼻竇炎、鼻瘜肉化膿感染等病症。
- 齆鼻(音「甕」):指鼻腔堵塞、呼吸不暢,甚至嗅覺減退,常見於慢性鼻炎、鼻竇炎或鼻瘜肉增生。
此方以「塞鼻」局部給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鼻腔,具有排膿消腫、通竅散結之效,古籍記載外用後可引流出「惡物」(膿血或壞死組織),改善鼻塞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雄黃(半兩)
- 性味:辛、溫,有毒。
- 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外用可消腫止痛、攻毒散結。
- 作用:針對鼻癰化膿,直接殺滅病邪,分解壞死組織。
甘草(炙,一分)
- 性味:甘、平。
- 功效:緩和藥性,調和諸藥,減輕雄黃、附子毒性,兼能益氣解毒。
附子(炮,一分)
- 性味:辛、甘,大熱,有毒。
- 功效:溫陽散寒,通行十二經,助雄黃破癰散結。炮製後毒性降低,增強溫通之力。
細辛(一分)
- 性味:辛、溫。
-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善開鼻塞,引藥上行至鼻腔。
狗膽(或羊膽)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解毒,消散癰腫,與雄黃配伍可化腐排膿,潤滑丸劑以利納鼻。
(二)組方邏輯
- 攻毒排膿為核心:雄黃為主藥,配伍附子加強溫通破積之力,直攻鼻癰膿腫。
- 通竅引藥為輔助:細辛宣通鼻竅,引諸藥上達病所;膽汁清熱潤燥,助腐肉脫落。
- 調和緩毒為佐制:甘草調和藥性,緩解雄黃、附子毒性,避免黏膜刺激過甚。
(三)治療原理推論
- 局部作用:藥物透過塞鼻直接接觸病灶,雄黃分解壞死組織,膽汁液化膿液,形成「惡物出2-3升」的排膿效果。
- 溫通散結:附子、細辛溫通經絡,改善鼻腔氣血瘀滯,緩解鼻塞。
- 標本兼顧:既能急治排膿(治標),又透過溫陽通竅改善鼻腔環境(治本)。
三、適用病症推展
此方雖古籍用於鼻癰、齆鼻,然其解毒散結、通竅排膿機理,推論可延伸至:
- 鼻竇炎伴隨膿涕。
- 鼻瘜肉初期(未手術者)。
- 風寒濕邪鬱久化熱之慢性鼻炎。
四、方劑配伍特點
- 峻藥緩用:雄黃、附子有毒,但用量輕且外用,毒性可控。
- 寒熱並調:雄黃、附子性溫,配伍寒性膽汁,避免過於燥熱。
- 外治直達:鼻腔給藥避開口服毒性,直達病所發揮藥效。
(完)
傳統服藥法
雄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細辛1分。
上為末,用狗膽和丸,如棗核大。
以綿裹1丸,納鼻中。移時惡物出2-3升,愈。
《普濟方》用羊膽汁和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塞鼻雄黃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雄黃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細辛1分。 主治:鼻癰,齆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