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至靈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能驅除體內外之毒蟲。古人認為其能解蛇毒、蠍毒等,並用於治療皮膚病、瘡瘍等。
- 燥濕止癢: 雄黃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在至靈散中,雄黃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
至靈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通利鼻竅。至靈散主治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改善鼻塞症狀。
- 宣肺止咳: 細辛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能開宣肺氣,化痰止咳。至靈散中常配合其他止咳化痰藥物,共同發揮宣肺止咳的作用,緩解咳嗽症狀。
總之,細辛在至靈散中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溫經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以達到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至靈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至靈散」載於《普濟方》,主治「偏頭痛」。其組成為簡單的麵粉或大麥麵炒製後研末服用,或改用神麴(发酵麵製品)熬香黃為末,亦可用大麥芽替代。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分析:
- 麵粉(或大麥麵、神麴):
麵粉性味甘涼,炒香後增強溫燥之性,能緩和脾胃、助消化。古代認為「香能醒脾」,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間接緩解因氣血不暢或痰濁上擾所致的頭痛。- 《本草綱目》載麥麵「炒香可和中止泄」,其焦香之氣能散滯氣,可能通過調理中焦氣機來間接影響頭部經絡。
- 大麥芽(糵):
大麥芽性甘平,能消食化積、疏肝解鬱。《藥性論》提到其「消化宿食,破冷氣,去心腹脹滿」,若偏頭痛因肝鬱氣滯或食滯引起,麥芽可助疏泄,緩解氣滯頭痛。 - 神麴(曲):
神麴為發酵製品,性溫味甘辛,能消食化積、散結行氣,其香竄之性可能協助疏通頭面部氣血鬱滯。
- 麵粉(或大麥麵、神麴):
配伍邏輯:
- 脾胃論治:「頭痛不離風、痰、瘀、虛」,此方以調理脾胃為核心,推測其主治與「痰濁中阻」或「氣滯食積」相關的偏頭痛。
- 炒麵或神麴的焦香特性,能「醒脾開鬱」,促進脾胃運化,切斷痰濕生成之源;同時香燥之性可能輕宣頭面鬱滯。
- 大麥芽兼顧消食與疏肝,若頭痛因情緒鬱結誘發,可間接調節肝脾氣機。
- 局部作用:古代認為「香藥上行」,炒製後的香氣可能具有輕微辛散之效,幫助疏通頭部經絡(如少陽經、陽明經)。
- 脾胃論治:「頭痛不離風、痰、瘀、虛」,此方以調理脾胃為核心,推測其主治與「痰濁中阻」或「氣滯食積」相關的偏頭痛。
三、治療原理推論
「至靈散」的機理可能基於以下兩點:
- 調中焦以治上:通過健運脾胃、消積化滯,改善體內痰濕或氣滯狀態,間接減輕頭部因氣血不暢或清陽不升導致的疼痛。
- 香竄通絡:炒製後的焦香物質可能具備輕微的辛散通絡作用,直接鬆解頭面局部氣血鬱滯。
此方體現了古代「簡便驗廉」的用藥思維,尤其適合偏頭痛輕症或兼有脾胃不和者。然其藥性平和,若頭痛因風寒、肝火或血瘀等重證所致,恐需配伍其他峻劑。
傳統服藥法
面。
熬面令微香,搗服方寸匕。得大麥生面益佳,無面以糜亦得。
《普濟方》用曲熬令香黃為末,大麥糵亦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至靈散,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面。 主治:食過飽煩悶,但欲卧而腹脹。
至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雄黃(研)、細辛(去苗葉,爲末)各等分。 主治:偏頭痛。
至靈散,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土茯苓2兩,白花蛇3分,防風、荊芥、薄荷、金銀花、皂角刺、牙皂、白鮮皮、當歸、五加皮、地骨皮、川芎、薏苡仁、人參、黃芩、牛膝、木通、甘草。 主治:楊梅瘡。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