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納鼻甘草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功效。在該方劑中,甘草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保護鼻黏膜,防止藥物對鼻腔造成刺激,從而增強藥物的安全性。
- 甘草作爲藥引,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甘草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其他止咳化痰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納鼻甘草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鼻竅: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水、通經下乳的功效,能有效疏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因熱邪壅阻鼻竅所致的鼻塞不通,木通可起到清熱解毒、通利鼻竅的作用。
- 配伍增效:木通與甘草相配伍,一寒一甘,寒能制熱,甘能緩急,相互協調,增強清熱解毒、通利鼻竅的效果,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鼻炎等疾病。
納鼻甘草丸中包含細辛,主要由於其辛溫散寒、通竅止痛之效,針對鼻塞不通、嗅覺失靈等症狀具有顯著功效。
細辛性溫,入肺經,能溫肺散寒、通鼻竅,驅散鼻腔內的寒邪,解除鼻塞不通的症狀。同時,細辛亦可通經絡,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嗅覺失靈。
此外,細辛與甘草等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共同發揮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鼻塞、鼻淵等疾病的目的。
納鼻甘草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納鼻甘草丸用於治療鼻淵,多因寒邪侵襲鼻竅,導致鼻塞流涕、嗅覺減退等症。附子溫陽散寒,可驅散鼻腔寒邪,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 引藥入鼻:附子辛溫,能引導藥物直達鼻竅,增強藥物效力。納鼻甘草丸中其他藥物主要作用於鼻腔,附子加入後,可幫助藥物更容易進入鼻腔,發揮更有效的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納鼻甘草丸主治功效分析
納鼻甘草丸,出自《太平聖惠方》,由甘草、木通、細辛、附子四味藥組成。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癰鼻樑起,疼痛脹悶」。以下將針對此方劑的組成功效,探討其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 甘草: 在本方中,甘草扮演調和諸藥的角色,其性平和,能益氣養血,補中益氣,且能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減少刺激。此外,甘草亦有止咳化痰、解毒清熱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緩解炎症反應。
- 木通: 木通性寒,味苦,具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能導濕下行,改善因濕熱積聚引起的腫脹。其涼血止血之效,亦有助於緩解因發炎而引起的局部出血。此外,木通活血通經之效,可促進局部氣血循環,幫助消散瘀滯。
- 細辛: 細辛性溫,味辛,具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之效,可驅散局部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其開竅醒腦之功,能改善因氣機不暢引起的悶脹感。此外,細辛亦可止咳平喘、消腫止痛,針對發炎腫痛亦有療效。
- 附子: 附子性大熱,味辛,具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之功,為溫陽之要藥。其溫胃止瀉、安神定驚之效,雖非本方主治重點,但可助溫陽氣,加速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於此處,附子主要用於溫經散寒、止痛,針對寒邪入侵引起的腫脹疼痛,效果顯著。
治療原理
《太平聖惠方》指出納鼻甘草丸主治「癰鼻樑起,疼痛脹悶」。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所謂「癰」,可理解為鼻樑部位的炎症性腫塊,伴隨疼痛脹悶。綜觀本方組成,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附子、細辛合用,可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針對寒邪入侵,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能有效疏通經絡,溫陽散寒,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木通性寒,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有助於清除局部因炎症產生的熱毒、濕邪,從根本上消腫止痛。
- 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甘草具調和藥性之功,能補中益氣、益氣養血,緩和其他藥材的峻烈之性,並輔助止痛,使藥效更加持久,全面。
- 活血通經,疏散瘀滯: 木通活血通經之效,可促進局部氣血循環,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消散瘀滯,從而緩解腫脹,促進炎症消退。
總結
納鼻甘草丸的組成,兼具溫陽散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經之效,能全面調理鼻樑局部的病理變化,針對因寒邪入侵、熱毒積聚、氣血瘀滯引起的「癰鼻樑起,疼痛脹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方劑的配伍精妙,寒熱並用,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甘草(生用)1分,木通(銼)1分,細辛1分,附子(生用)1分。
上為末,以白雄犬膽為丸,如棗核大。
以綿裹1團,納鼻中,每日換2次。
細辛丸、甘草丸(《普濟方》卷五十六)。《普濟方》:一方用羊膽汁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寒通鼻、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同名稱方劑
納鼻甘草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甘草(生用)1分,木通(銼)1分,細辛1分,附子(生用)1分。 主治:癰鼻梁起,疼痛脹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