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Caulis Mutong Clematis, Akebia
- 別名:附支,淮木通,川木通,小木通,丁翁,丁父,萬年,葍藤,燕蕧,白木通,烏蕧,淮通,通草,王翁,油木通,萬年藤,活血藤
- 藥品來源:關木通為馬兜鈴科藤本植物東北馬兜鈴的藤莖。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秋季採收。曬乾,切片,生用。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和繡球藤的乾燥莖。主產於四川、湖南、陝西、湖北、貴州等省。春、秋二季採收莖藤,除去粗皮,曬乾或趁新鮮切薄片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西藏, 雲南, 四川, 廣東,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陝西, 寧夏
- 生長環境:山坡, 溪, 山溝, 河南西部, 溪旁,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木通的傳統功效
1. 清心瀉火
木通,其「清心瀉火」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著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通過疏通經絡,利水通絡,達到清熱解煩的效果。
《本草綱目》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這點在多部典籍中得到印證。 《雷公炮製藥性解》認為木通「專瀉小腸」,而心和小腸互為表裡,故能治心經相關的驚悸等症。此觀點說明木通清心瀉火,並非直接作用於心,而是通過瀉小腸之火,間接達到清心的目的。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闡述:「心移熱於小腸而臟病由腑結,腑通則臟安」,說明木通通過疏通小腸,解決心火鬱積於小腸的病理狀態。
《本草綱目》也提到木通「能洩心與小腸之火,則肺不受邪」,此處強調了木通的通利作用。其利尿作用能帶走體內濕熱,這在《蘭室祕藏》中也有描述,認為木通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等症狀,從而達到清熱的效果。李東垣更將木通與防己、通草等藥物並列,說明其利水通絡的特性,並非單純的苦寒瀉火。
綜上所述,木通的「清心瀉火」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心火,而是通過其獨特的利尿、通絡、瀉小腸之火等多重作用機制,間接達到清心、解煩、除熱的效果,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不同醫家對其功效的理解,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木通的藥用價值。
2. 消腫止痛
木通,其消腫止痛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我們可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木通「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此處已點明其通利之性,並非單純止痛,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來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頭痛,利九竅,下能洩濕熱,利小便,通大腸,治遍身拘痛」。此處強調其通達上下,既能清利上焦肺熱導致的頭痛,又能洩去下焦濕熱引起的遍身疼痛及腫脹。楊仁齋《直指方》中更提到木通可用於治療「遍身胸腹隱熱,疼痛拘急,足冷」等症,認為其能「通心竅,則經絡流行」。
《雷公炮製藥性解》則著重其利尿消腫之效,指出木通「利便,專瀉小腸」,並能治療「五淋」等尿路疾患。小腸與膀胱的關係密切,小腸通利,則水液代謝正常,腫脹自然得以緩解。 《藥品化義》則從水火平衡的角度解釋其作用:「利小腸火鬱,行膀胱水閉,使水火分,則脾氣自實也」。 說明木通能調節水火,使身體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木通消腫止痛的功效,並非單純作用於局部,而是通過調節全身氣血運行,清熱利濕,疏通經絡,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其作用機理涉及心、肺、脾、胃、小腸、膀胱等多個臟腑,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 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其功效,但都指向了木通在治療腫痛方面的獨特作用。
3. 清熱解毒
木通,作為一味常見中藥單方,其清熱解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受到不同角度的闡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木通「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已點明其清熱及疏通經絡的作用。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闡述,認為木通能「洩小腸火,利小便」,並將其與防己、琥珀等藥物相比較,強調其清泄濕熱,尤其針對小便不利,胸中煩熱等症狀的療效。 他認為木通能疏通水道,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說明其清熱作用涵蓋上焦心肺和下焦膀胱小腸。其清熱解毒機理,根據甄權、李時珍等人的觀點,在於其能瀉去心和小腸的實火,從而使肺不受邪,促進津液化生,最終達致全身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楊仁齋更在《直指方》中指出木通能通心竅,改善因伏熱傷血導致的遍身疼痛拘急等症狀。
《雷公炮製藥性解》提到木通「利便,專瀉小腸」,並指出其能治療五淋等症,以及因瘟疫導致的熱毒。 《藥品化義》也強調木通能「導脾胃積熱下行」,「利小腸火鬱,行膀胱水閉」,說明其清熱解毒的作用機制,在於疏通小腸、膀胱等部位的鬱熱,使水火平衡。 諸多醫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木通的清熱解毒功效,其共同點在於強調其疏通經絡,利尿排毒的作用。 由此可見,木通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通過促進體內濕熱之邪的排出而實現的。
4. 利尿通淋
木通,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尿通淋的功效備受推崇。多部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將木通與通草、防己相提並論,認為其能瀉除血中濕熱之滯,並指出木通能利小便,專瀉氣滯,適用於因濕熱導致的小便淋瀝或閉塞不通等症。此處將木通的利尿作用與其他利尿藥材進行了比較,突顯其獨特的功效。
《本草綱目》則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利小便」,並提及甄權、日華子等醫家已將其應用於治療淋證。其機理在於洩除心與小腸之火,使肺不受邪,進而通利水道,最終達到利尿的效果。楊仁齋更進一步指出,木通能通心竅,使經絡通暢,治療因伏熱傷血導致的疼痛拘急等症。
《雷公炮製藥性解》則強調木通「利便,專瀉小腸」,並認為其能治療五淋等症,即使治療驚悸等心經病症,也基於心小腸互為表裡關係。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木通對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本草匯言》、《藥品化義》等,亦從不同角度論述木通的利尿通淋功效,並結合其清熱、通絡等作用,說明木通利尿的機理並非單純的利水,而是通過調節臟腑功能,達到通利水道、排出濕熱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對於木通的利尿通淋功效及其作用機理有深刻的理解,並在臨牀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 其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涉及到心、肺、脾、腎、小腸等多個臟腑的協同作用。
5. 利尿
木通利尿功效考據
木通,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尿功效為眾多醫家所肯定,並被應用於治療各種尿路疾患。本文將從數部經典醫書中,分析木通利尿的機理與應用。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將木通與防己、通草等藥材歸類為「通」類藥物,能去體內滯邪。其認為木通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症狀包括胸悶煩熱、口乾舌燥、小便淋漓澀痛等,並指出木通下行洩小腸之火,利小便,其效力與琥珀相似,獨具療效。
《本草綱目》則指出木通「下能洩濕熱,利小便,通大腸」,並說明其利尿作用是因其能洩去心和小腸的火,使肺不受邪,從而通利水道。 此處提及甄權、寇宗奭等醫家發揚了木通利尿治淋的功效,說明其在古代醫學應用中的重要性與演進。 楊仁齋更進一步指出,木通能通心竅,使經絡通暢,治療因伏熱傷血導致的遍身隱痛、足冷等症,間接說明其利尿作用與氣血循環的關係。
《雷公炮製藥性解》則直接指出木通「利便,專瀉小腸」,能治療五淋等症。此書並說明即使治療驚悸等心經病症,也是因為心和小腸表裡關係,木通通過利小腸來間接作用於心經。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木通利尿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利水滲濕,而是從多個角度闡述其作用機制:包括瀉小腸之火、通利水道、調和氣血等。 不同醫家根據其臨牀經驗,將木通應用於治療不同病症,展現了木通利尿功效的多樣性和臨牀價值。 然而,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謹慎使用。
6. 通乳
木通,在古代醫籍中記載甚多,其「通乳」功效並非單獨提及,而是與其整體的利水通絡作用相關聯。諸多古籍中,木通被認為具有通利水道、瀉熱的功效,這對於產後乳汁不通暢的情況,有著間接的治療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記載木通能治「贏劣乳結,及下乳」,這是直接提及木通通乳的記載。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木通的利水消腫、通利氣血相關。產後乳汁不通,中醫認為可能與氣血瘀滯、濕熱內蘊等因素有關。木通能利水通淋,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從而促進乳汁分泌。
《本草綱目》中提到木通「下能洩濕熱,利小便」,並說明其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則津液自化」。此處的「津液」與乳汁的產生息息相關,暗示木通可以通過調節水液代謝來促進乳汁的生成與排出。
此外,《藥性論》記載木通「主水腫浮大,除煩熱」,這也間接說明瞭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產後水腫導致的乳汁不通亦有幫助。 總而言之,木通的通乳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由其利水、通絡、瀉熱等整體功效所產生的間接效果。 古代醫家並未將其單獨作為通乳藥使用,而是根據患者整體症狀,配合其他藥物,綜合治療產後乳汁不通的相關病症。
7. 排膿
木通,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排膿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與其整體的利水通竅、清熱解毒作用密切相關。
多部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指出木通具有「排膿」的功效,並用於治療瘡癤等疾病。 其機理並非直接作用於膿瘍,而是通過其疏通經絡、利尿排濕的特性,間接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加速膿液的吸收或引流。
《本草綱目》提到木通「下能洩濕熱,利小便,通大腸」,說明其能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從小便和大小便排出體外。這些濕熱之邪若積聚於局部,則可能形成膿腫。因此,木通的利水通便作用,可以降低局部炎症反應,促進膿液的排出。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闡述,木通「導脾胃積熱下行」,「利小腸火鬱,行膀胱水閉」,透過疏通水道,使水火平衡,間接達到排膿的目的。 這也與《本草備要》中所述「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水而下降矣」的觀點相符。
總之,木通的排膿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膿液本身,而是透過其利水通竅、清熱解毒的整體作用,改善體內環境,間接促進膿液的吸收或排出。 古代醫家對木通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藥物作用,而是基於整體的辨證施治理念。
8. 利水滲濕
木通,其利水滲濕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提及,且見解各有側重。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木通能「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下能洩濕熱,利小便,通大腸」。這些記載點明瞭木通利水滲濕的作用機理,並非單純利尿,而是通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來達到利水之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將木通與防己、通草等藥材並列,認為其能「瀉氣滯」,並特別強調其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以及由此引發的煩熱、口渴等症狀,與現代醫學中因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症狀相符。 他更將木通與琥珀功效相提並論,可見其利水滲濕功效之顯著。
《雷公炮製藥性解》則指出木通「利便,專瀉小腸」,並認為其能治療五淋等症,說明木通的利水作用與小腸經的通暢密切相關。 小腸經的通暢,對於體內水分的代謝至關重要,故而小腸火熱的清除有助於利水滲濕。
《本草匯言》則從整體觀點出發,認為木通「利九竅,除鬱熱,導小腸」,其利水滲濕功效與其通利全身經絡,調理心小腸氣血相關。 這也解釋了部分古籍記載中,木通應用於治療因心火、肺火等引發的濕熱症狀的原因。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木通利水滲濕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利尿作用,而是基於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清泄濕熱的整體觀點。 其作用靶點涵蓋心、肺、脾、小腸等臟腑,通過整體的協同作用來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
9. 補血養肝
木通,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血養肝」,而是著重於疏通經絡、利水消腫,間接達到改善肝血不足的狀態。 諸多古籍對其功效的描述,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其與「補血養肝」的關聯:
首先,《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多部典籍都記載木通能「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利小便,通大腸」,這說明木通能改善全身氣血運行,疏通經絡。肝藏血,若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則肝血自然得到滋養,間接起到「補血」的作用。 《雷公炮製藥性解》提及木通能治「驚悸」,而心與小腸互為表裡,《藥品化義》也指出「心移熱於小腸而臟病由腑結,腑通則臟安」,說明木通能通過疏通小腸之火,間接調理心火,而心火與肝血也息息相關。
其次,許多古籍強調木通的利水作用。《本草綱目》認為木通能「洩心與小腸之火,則肺不受邪,能通水道」,《藥品化義》則認為其能「行膀胱水閉,使水火分,則脾氣自實」。 肝主疏泄,若體內濕熱鬱滯,則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血不足。木通利水消腫,去除了濕熱,則肝的疏泄功能得以恢復,從而改善肝血不足的症狀。 《本草備要》更直接點出木通能「瀉諸經之火」,火邪消退,則肝血自然得到調理。
總之,木通的「補血養肝」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肝臟,而是通過其疏通經絡、利水消腫的特性,間接改善肝臟功能,從而達到調理肝血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的功效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理解,切勿單憑古籍自行用藥。
10. 清熱利尿
木通,其清熱利尿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籍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也各有闡述。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木通性味甘淡,能利小便,專瀉氣滯。若肺受熱邪,津液不暢,膀胱濕熱,小便不通,則可用木通治療。其症狀如胸中煩熱、口燥舌乾、小便淋瀝或閉塞等,皆可用之。此處將木通與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材並列,說明其利尿作用的明確性,更指出其「洩小腸火」的獨特作用,與琥珀同功。
《本草綱目》則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利小便」,其利尿作用源於其能洩去心和小腸之火,使肺不受邪,水道通暢,濕熱從小便排出。楊仁齋更進一步指出木通能通心竅,使經絡通暢,治療遍身隱熱、疼痛拘急等症。
《雷公炮製藥性解》強調木通利便,專瀉小腸,可用於治療五淋等症,並指出因心小腸相表裡,故亦可治療驚悸等症。文中還提到木通可治療脾疸,指出其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利小便,也包含了祛除濕熱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木通清熱利尿功效的認識,不侷限於單純的利尿作用,而是從疏通經絡、清泄臟腑積熱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 木通利尿的機理,可能涉及到其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清泄濕熱、疏通經絡等多種途徑,最終達到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目的。 各家醫籍雖著重點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木通在清熱利尿方面的獨特療效。
11. 清熱瀉火
木通,其清熱瀉火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在不同典籍中得到佐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利水瀉火,從而達到清熱的目的。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將木通與防己、通草相提並論,認為其能瀉除血中濕熱之滯,並能利尿通便,適用於肺熱津液不足、膀胱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等症。此處強調木通瀉火之效,並佐以其他利水滲濕藥物之比較,凸顯其獨特的清熱利尿作用。
《本草綱目》指出木通「上能通心清肺,下能洩濕熱」,說明其清熱作用既能作用於上焦,又能作用於下焦。 它能洩心與小腸之火,從而使肺不受邪,並通利水道,最終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此論述更全面地概括了木通的清熱範圍及作用機制。
《雷公炮製藥性解》則專注於木通利小腸,瀉小腸火,治療五淋等症。其更進一步指出,由於心與小腸互為表裡,故木通亦能治療心經相關的驚悸等症。此處強調了木通在治療下焦濕熱方面的專長。
《藥品化義》則認為木通能「導脾胃積熱下行」,治療火瀉、熱瀉,並指出其作用在於利小腸火鬱,通利膀胱,使水火平衡。 此觀點說明木通的清熱作用,也與調理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木通清熱瀉火功效的記載,雖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其疏通經絡、利尿瀉火的作用。其清熱作用不侷限於單一臟腑,而是涵蓋心、肺、脾、胃、小腸、膀胱等多個臟腑,體現了其整體調節機能的作用。 不同的古籍著重其不同方面的功效,共同構成了對木通藥性的全面認識。
木通的古代典籍
木通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木通性涼,味甘,入肺、肝、胃經,有清熱利尿、通淋排石、涼血解毒、消腫止痛之功。現代研究表明,木通具有抗腫瘤作用,對肺癌、肝癌、胃癌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機制可能是木通中含有的木通甲素、木通乙素等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此外,木通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腫瘤能力。
2. 解熱
木通,性微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通淋利尿、化瘀通絡之功。
中醫認為,發熱多因外感風熱、內伏陰火所致。木通能清瀉肺腎之熱,使邪熱從小便排出,從而起到解熱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木通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鎮痛、解熱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木通提取物能顯著降低體溫,並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
臨牀上,木通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暑熱證、熱淋澀痛等症。
3. 鎮痛
木通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清熱利水,通淋止痛之功。其中,鎮痛作用尤為顯著。
- 神經性疼痛:木通可抑制神經末梢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
- 胃痛:木通可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痙攣,起到鎮痛作用。
- 關節痛:木通可抑制關節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4. 抗發炎
木通,性微寒,味辛、苦,入肺、腎、膀胱經,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消腫止痛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木通提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產生,並能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清除體內炎性物質,從而減輕炎症反應。
5. 抗菌
木通味辛、苦,性微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排石、解表散寒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木通中的木通素、木通苷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多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
6. 降血壓
木通味辛,性微寒,入肺、腎經。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毒,降壓祛風。
《本草經疏》記載:「木通,味辛,性寒,無毒。主治水腫,淋閉,石淋,血淋,小便不利,婦人帶下,胎前產後血暈,風痺,頭風,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
《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木通能降血壓,對高血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木通中的有效成分木通鹼,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木通還可以利尿,促進體內鈉離子的排出,從而降低血壓。」
木通能降血壓,對高血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機理可能是木通中的有效成分木通鹼,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木通還可以利尿,促進體內鈉離子的排出,從而降低血壓。
7. 止痛功效
木通,辛、苦、微寒。入心、肺、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行氣止痛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木通,味辛而苦,微寒,入足太陰、厥陰經。主治小便不利,淋閉痛,膀胱積熱,石淋,砂淋,水腫,腳氣,風熱頭痛,目赤腫痛。」
木通的止痛功效,主要來源於其清熱解毒和行氣的作用。清熱解毒,可以消除炎症,緩解疼痛。行氣,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因此,木通可治心痛,腹痛,頭痛,腰痛等症。
木通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木通的炮製
用水稍浸泡,悶潤至透,切片,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通注意事項重點:
- 內無濕熱者忌服:木通性苦寒,內無濕熱者服用,恐傷正氣。
- 津虧者忌服:木通利尿,津虧者服用,易耗傷津液。
- 氣弱者忌服:木通性寒涼,氣弱者服用,可能損耗陽氣。
- 精滑者忌服:木通可能導致遺精,精滑者服用,症狀可能加重。
- 溲頻者忌服:木通利尿,溲頻者服用,可能加重尿頻。
- 孕婦忌服:木通活血通經,孕婦服用,可能導致流產。
木通相關的方劑
木通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木通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樺脂醇(Betulin),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常春藤皁甙元(Hederagenin), 木通皁甙 Sta(Akeboside Sta), 木通皁甙 Stb(Akeboside Stb), 木通皁甙 Stc(Akeboside Stc), 木通皁甙 Std(Akeboside Std), 木通皁甙 Stg1(Akeboside Stg1), 木通皁甙 Stg2(Akeboside Stg2), 木通皁甙 Sth(Akeboside Sth), 木通皁甙 Stj(Akeboside Stj), 木通皁甙 Stk(Akeboside Stk),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肌醇(Inositol), 蔗糖(Sucrose), 鉀鹽(Potassium salts), 矢車菊素-3-木糖基-葡萄糖甙(Cyanidin-3-xyloglucoside), 矢車菊素-3-對香豆酰基-葡萄糖甙(Cyanidin-3-p-coumaroyl-glucoside), 矢車菊素-3-對-香豆酰基-木糖基-葡萄糖甙(Cyanidin-3-p-coumaroylxyloglucoside), 木通種酸(Quinatic acid), 3β-羥基-29(或30)醛基-12-齊墩果烯-28-酸(3β-hydroxy-29(or 30)-al-olean-12-en-28-oic acid), 樺葉菊萜酸(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 30-降常春藤皁甙元-3-葡萄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hederagenin-3-O-β-gluco(1→3)-α-L-arabinopyranoside), 30-降常春藤皁甙元-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hederagenin-3-O-β-D-xylo(1→2)-α-L-arabinopyranoside), 30-降齊墩果酸-3-木糖基阿拉伯糖甙(30-noroleanolic acid 3-O-β-D-xyl(1→2)-α-L-arabinopyranoside), 3-表松葉菊萜酸(3-epi-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 3-乙酰-3-表松葉菊萜酸(3-O-acetyl-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 3-乙酰基松葉菊萜酸(3-O-acetyl-mesembryanthemoidigenic acid), 3-O-乙酰基3-表-30-三對節萜(3-O-acetyl-3-epi-serratagenic acid), 3-乙酰基-30-三對節萜酸(3-O-acetyl serratagenic acid), 齊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