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滋陰養血:白芍性微寒,味甘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的功效,可緩解清涼湯中其他藥材可能造成的燥熱,並滋養因暑熱消耗的陰血,達到清熱解暑、養陰生津的效果。
- 調節氣血,緩解疼痛:白芍能養血柔肝,調節氣血運行,並具有鎮痛作用,能緩解因暑熱引起的頭疼、胸悶、腹痛等不適,使清涼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清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清涼湯多為寒涼藥性,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緩解藥物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能提高黃芩的抗菌消炎作用,促進金銀花的抗病毒效果。因此,甘草在清涼湯中不僅起着調和作用,更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清涼湯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因為梔子的藥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
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肝、肺經。其清熱瀉火之力較強,能有效降解體內熱毒,並可清熱解毒,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梔子亦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蘊結導致的出血,例如鼻衄、牙齦出血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清涼湯中加入梔子,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清涼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清涼湯多用於暑濕傷脾,或濕熱內蘊引起的發熱、口渴、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而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祛除濕邪,緩解上述不適。
- 寧心安神:茯苓亦具安神益智之效,可寧心安神,健脾益氣。清涼湯常用於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茯苓可輔助寧心安神,改善睡眠品質,提高療效。
清涼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清涼湯多用於治療暑濕蘊蒸、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而澤瀉能有效地利水消腫,祛除體內濕熱,達到清熱解暑、利水滲濕的功效。
- 通淋止痛: 澤瀉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出,對於濕熱蘊結膀胱,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清涼湯中加入澤瀉,可起到通淋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清涼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邪內盛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煩躁等症狀。
- 燥濕止瀉: 黃芩亦具燥濕止瀉之效,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疾病。
綜上所述,清涼湯中加入黃芩,可發揮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熱證和濕熱證的臨牀效果。
清涼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寬胸散結之效。清涼湯多用於暑熱傷津、胃腸積熱、胸悶腹脹等症,枳殼可疏通氣機,消解積熱,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暑熱傷津,容易引起胃氣上逆,出現嘔吐等症狀。枳殼可降胃氣,止嘔逆,配合清涼湯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暑、降逆止嘔的效果。
清涼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利水通淋之效。對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木通能清熱利濕,通利水道,起到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 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清解暑熱,並對一些毒熱所致的瘡瘍腫毒也有療效。在清涼湯中,木通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清涼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清涼湯主治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便祕等,黃連可有效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相關症狀。
-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減少炎症反應。清涼湯常用於治療腸胃熱證,黃連的抗菌消炎作用能輔助治療,促進疾病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涼湯 」,其主要成分有: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的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清涼湯 的主治功效是:濕熱瀉痢。症狀包括高熱、怕冷,或者肚子痛,按壓時痛感劇烈;排泄物臭味難聞且灼熱;小便刺痛且呈現紅色。適用於急病,脈象實而診斷明確。
清涼湯 是一劑中藥方劑,由白芍,甘草,梔子,茯苓,澤瀉,黃芩,枳殼,木通,黃連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滲濕、止瀉痢的功效,適用於濕熱瀉痢證型。清涼湯 方劑組成中,各味藥材的功效如下: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養血和營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的功效。
- 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化濕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止痛的功效。
- 木通:具有清熱利尿、利膽退黃的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清涼湯 方劑中的各味藥材配伍使用,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療濕熱瀉痢證型,緩解患者的臨牀症狀,改善患者的病情。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大黃1兩,生地黃1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以水8分,加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5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涼湯是一首具有清熱利濕、和胃止瀉功效的方劑,但由於其性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黃連,有小毒,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 組成:當歸1兩,大黃1兩,生地黃1兩,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傷寒邪熱餘毒。
清涼湯,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黃芩2錢,黃連1錢,滑石2錢,薄荷葉8分,大黃(酒浸,煨熟)1錢半。 主治:小兒面赤舌燥,鼻乾飲冷,大小便秘,一切熱證。
清涼湯,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白芍1錢3分,甘草1錢,梔子1錢,茯苓1錢,澤瀉1錢,黃芩1錢,枳殼1錢,木通1錢,黃連1錢。 主治:濕熱瀉痢,或發熱喜冷,或腹痛手不可按,或所瀉者臭惡而熱,或小便痛而赤,屬暴病脈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