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黃芩湯

SHAO YAO HUANG Q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6%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黃芩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熱毒與瘀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能涼血止痛、養血柔肝。方中黃芩清熱瀉火,白芍則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及正氣,同時能調和氣血,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2. 保護脾胃:白芍入肝脾經,能健脾和胃,緩解黃芩對脾胃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

芍藥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芍藥、黃芩皆屬寒涼藥,容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芍藥、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能解毒,降低芍藥、黃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芍藥黃芩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芍藥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熱邪犯肺、氣分熱盛之症,黃芩可清解肺熱,降低體溫,緩解發熱、咳嗽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黃芩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等,可以起到止血效果。芍藥黃芩湯中芍藥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與黃芩相配,可更好地達到涼血止血的目的。

芍藥黃芩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能抑制體內熱邪的亢盛,並清除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症狀。芍藥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在此發揮關鍵作用。
  2. 抑制寒熱互結: 芍藥黃芩湯中芍藥具有養血柔肝、調經止痛之效,黃芩則清熱瀉火、止血安胎。二者相配,可抑制寒熱互結之症。黃連的清熱作用可抑制寒邪的發展,芍藥的養血作用則可溫補虛寒,達到平衡寒熱的效果。

芍藥黃芩湯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營衛、清熱解毒。方中含有的枳殼,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寬中、消滯除滿之功。配合芍藥之酸澀入肝,養血柔肝;黃芩之苦寒,清熱燥濕,三者相輔相成。枳殼在此方中,主要用於疏肝理氣,使全方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調理氣機,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治療肝膽濕熱、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食少、黃疸等症有顯著療效。通過調和各藥之間的性味歸經,芍藥黃芩湯達到了清熱而不傷陰,行氣而不耗氣的效果,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芍藥黃芩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芍藥、黃芩、甘草、生薑、大棗組成,其中橘紅(陳皮的一種)作為調和氣機、燥濕化痰之用而被加入。橘紅性溫,味辛、苦,歸肺、脾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氣滯、胸脹滿悶、食少便溏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在芍藥黃芩湯中,橘紅協同芍藥之酸收、黃芩之苦寒,既可增強整體方劑的調和作用,又能針對因濕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進行輔助治療。此外,橘紅還能引導諸藥入脾、肺,增強其行氣和中的功效,使整個方劑在清熱解毒、調和臟腑功能上更加全面均衡。

芍藥黃芩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芍藥黃芩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若患者兼有水濕停滯,則會加重病情。茯苓的加入可協助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濕熱排出,避免病情加重。
  2. 健脾和中:茯苓還具有健脾和中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芍藥黃芩湯中的黃芩等藥物可能會損傷脾胃,茯苓的加入可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

主治功效


芍藥黃芩湯,又稱四物黃芩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消暑、除煩、止瀉的功效。方中主要成分有白芍、甘草、黃芩、黃連、枳殼、橘紅、茯苓等。

白芍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清熱涼血、斂陰止汗、平肝止痛的功效。主治血虛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赤白痢疾、盜汗、發熱、肝鬱氣滯、胸脅疼痛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主治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黃芩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黃連亦可清熱瀉火,清胃火、清肝火,用於治療胃火熾盛的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等症狀。黃連止嘔之功用本草皆載。黃連具有解毒功能,乃其寒涼苦燥之性使然。故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尤擅清解濕熱毒邪。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腸溜腹痛下痢。黃連止血、斂瘡、止瀉,功能更強。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橘紅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橘紅藥食同源,但性溫,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芍藥黃芩湯組方中,白芍養血調經,甘草補氣清熱,黃芩清熱燥濕,黃連清熱瀉火,枳殼行氣止痛,橘紅化痰利氣,茯苓健脾利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消暑、除煩、止瀉之功。

傳統服藥法


白芍(炒)2-4錢,甘草1-3錢,黃芩1-3錢,黃連1-3錢,枳殼1-3錢,橘紅1-3錢,茯苓1-3錢。
便膿血,加地榆,調服滑石末3-5錢;便膿血不止,佐以升麻(醋炒)3至7分、葛根錢許;若嘔吐者,加石蓮子(去心,炒黃)、陳松蘿茶各3-5錢;腹滿嘔吐者,去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和中止痛的作用,適用於熱邪傳入太陰,腹滿咽乾,吐而食不下,自利而腹痛的患者。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腹痛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胃腸脹氣腹瀉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黃芩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六。 組成:白芍(炒)2-4錢,甘草1-3錢,黃芩1-3錢,黃連1-3錢,枳殼1-3錢,橘紅1-3錢,茯苓1-3錢。 主治:熱邪傳入太陰,腹滿咽乾,吐而食不下,自利而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