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湯

ZE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3%
脾經 13%
腎經 13%
膀胱經 13%
心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肝經 6%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澤瀉湯乃以澤瀉為君藥,此乃因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方中以澤瀉為君,意在主導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以解除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同時,澤瀉亦可清泄腎火,對於因腎火上炎而導致的口渴、咽痛等症狀亦有療效。因此,澤瀉湯中以澤瀉為君,可謂藥證相符,方藥合宜,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澤瀉湯的組成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澤瀉、豬苓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地將體內的水分排出,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 通絡止痛: 木通還具有一定的通絡止痛作用,可以改善因水濕停滯而引起的疼痛,例如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

因此,木通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澤瀉湯的利水消腫之效,還能緩解因水腫帶來的疼痛症狀,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澤瀉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中:澤瀉湯主治水濕內停,以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濕為主。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且能健脾和中,補益脾胃,有助於促進水濕運化,增強利水效果,防止利水過度傷脾。
  2. 配伍相宜,相輔相成:茯苓與澤瀉、豬苓等藥物相配伍,能增強利水滲濕之效。茯苓性平和,能緩解澤瀉、豬苓等藥物的燥性,避免損傷脾胃,使利水效果更為溫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澤瀉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消水化濕:枳殼味苦、性寒,能行氣化痰,且其苦燥之性可引導水濕下行,與澤瀉、豬苓等利水藥物相配合,增強利水滲濕之效,使水濕之邪得以迅速排出。
  2. 理氣止痛:澤瀉湯主治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疼痛,而枳殼能行氣止痛,與澤瀉、豬苓等利水藥物共同作用,既能利水消腫,又能緩解腹痛,使治療更為全面。

因此,澤瀉湯中加入枳殼,不僅增強利水滲濕之效,同時也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澤瀉湯方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清肺止咳:澤瀉湯主治水濕停滯,導致小便不利、浮腫等症。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利水滲濕、清肺止咳之功,能協助澤瀉利水滲濕,並清解肺熱,改善水濕上泛之症。
  2. 兼顧肺熱咳嗽:有些水濕停滯患者,兼有肺熱咳嗽,表現為痰黃粘稠,口乾咽燥等。桑白皮清熱化痰,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與澤瀉湯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對於[澤瀉湯]中的檳榔成分,檳榔性味苦溫,具有消食化積、驅蟲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腸道寄生蟲等症狀。該方加入檳榔旨在增強消食化積的作用。

澤瀉湯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滑利小便,通淋止痛:澤瀉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而冬葵子性寒滑利,能潤滑腸道,通利小便,使水濕排出,緩解小便不利、疼痛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冬葵子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可輔助澤瀉湯清熱利濕,並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疼痛。

此外,冬葵子還具有潤腸通便之功,可協同澤瀉湯利水滲濕,減少水濕停滯對腸道的影響,更全面地改善症狀。

澤瀉湯中包含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利水,清解濕熱: 瞿麥味甘性平,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效。與澤瀉、豬苓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針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發揮顯著療效。

2. 疏通水道,排石通淋: 瞿麥亦有通淋排石之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阻滯導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砂石阻塞等症狀。與澤瀉、車前子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疏通水道,利尿排石,改善泌尿系統功能。

主治功效


澤瀉湯主治功效分析

澤瀉湯,以澤瀉為主藥,搭配白朮,其主要功效在於利水滲濕、祛除支飲,針對體內水液代謝失常所導致的病症。

治療原理

從古籍記載中,可歸納出澤瀉湯的治療原理如下:

  1. 利水消腫,祛濕熱:澤瀉性味甘鹹,歸腎、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停滯的水液排出體外。《本經逢原》提到,澤瀉「疏利水道」,適用於「風寒濕邪著不得去,則為腫脹,為癃閉」的情況。這表明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治療因水濕停滯引起的各種病症。同時,《素問》中也以澤瀉、白朮、麋銜組方,治療因酒濕引起的「身熱汗出」,可見澤瀉能利膀胱濕熱。

  2. 化飲降逆,止眩冒:《金匱要略》指出澤瀉湯主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湯本求真認為,支飲是停留在胃內的水液,導致氣上衝咽喉、目眩、手足振掉等症狀。澤瀉湯能通過利水化飲,消除這些支飲所致的眩暈、頭冒等不適。此外,澤瀉亦能針對因水停而引起的「心下逆滿」等症狀。

  3. 健脾化飲,止嘔止渴:在茯苓澤瀉湯中,加入了茯苓、甘草、桂枝、生薑等藥,增強了健脾化飲的功效。此方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湯本求真指出,胃反多與胃弛緩擴張相關,而茯苓澤瀉湯透過利水滲濕,消除胃內停飲,從而達到止嘔止渴的功效。藤田謙造亦認為,此方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因停飲引起的嘔吐、心下痛、發渴等病症。

  4. 消除水邪,促進氣機通暢:在許多醫案中,澤瀉湯或茯苓澤瀉湯不僅能消除水濕停滯,也能促進氣機通暢。湯本求真記載,有患者服用此方後,出現「大水瀉」,後疾病痊癒,可見其能將積滯體內的水邪排出。此外,也有案例顯示,患者因腹部脹滿、心下痞滿等症狀,服用本方後皆能有所緩解,表明此方不僅能利水,也能改善氣機不暢的狀況。

  5. 靈活運用,多種病證適用:從古籍中可見,澤瀉湯及其相關方劑,不僅可治療眩暈、嘔吐、水腫等常見症狀,還可應用於癲癇、水腫、產後病等,這說明澤瀉湯的應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根據不同的病證靈活組方。

總結來說,澤瀉湯主要針對體內水濕停滯,導致的支飲、眩冒、嘔吐、腫脹等病症。其核心治療原理是通過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搭配白朮等藥健脾化飲,消除體內積滯的水液,從而改善相關症狀。此方廣泛運用於各種水濕停滯的病證,展現了其利水滲濕、化飲降逆、健脾和胃等綜合功效。

傳統服藥法


澤雞3兩(炒),知母2兩,海藻2兩,丹參3兩,秦艽2兩,木防己2兩,豬苓2兩(去皮),大黃3兩,通草2兩,青木香2兩。
上切。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忌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尿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此外,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體虛。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噁心反胃排尿困難肺結核前列腺炎結膜炎耳聾遺精失明心內膜炎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

相同名稱方劑


澤瀉湯, 出處:《慈幼新書》卷九。 組成:陳皮、厚朴、黃芩、黃連、檳榔、白芍、甘草、茯苓、滑石、大黃、澤瀉。 主治:小兒痢疾。

澤瀉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引周新定方。 組成:澤瀉、木通、茯苓、枳殼、桑白皮、檳榔、葵子、瞿麥各等分。 主治:婦人妊娠小便不利。

澤瀉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二○引《指南方》。 組成:澤瀉半兩,石膏1兩,赤茯苓1兩,白朮2兩,防風2兩。 主治:太陽經受風邪,腎氣上從風與熱而爲風厥,身熱汗出煩滿,不得汗解。

澤瀉湯,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澤瀉、天雄,白蒺藜半兩,防風1兩,枳實半兩。 主治:風寒之氣客於腎經,上乘肺而氣不下流,風與氣搏,面目卒然浮腫,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切其脈大緊。

澤瀉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 組成:澤雞3兩(炒),知母2兩,海藻2兩,丹參3兩,秦艽2兩,木防己2兩,豬苓2兩(去皮),大黃3兩,通草2兩,青木香2兩。 主治: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裂,脈浮數。

澤瀉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澤瀉5兩,白朮2兩。 主治:利水除飲,健脾制水。主治:飲停心下,頭目眩暈,胸中痞滿,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堅大如盤,下則小便不利。飲水太過,腸胃不能傳送。咳逆難睡,其形如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