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韋湯中應為「石韋」,而非「石葦」。
「石韋」為石韋科植物石韋的全草,其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血、止咳化痰之效。
「石葦」則為水龍骨科植物石葦的全草,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止咳、涼血止血之效。
石韋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咯血、尿血、淋濁等症,而石韋的清熱利濕、止血、止咳化痰之效更符合此方劑的功效。故石韋湯中應以「石韋」為藥材。
石韋湯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石韋湯以石韋為主,具有清熱利濕、止血生肌的功效。瞿麥則善於利水通淋,能助石韋更有效地排出體內濕熱,減輕水腫。
- 清熱解毒:瞿麥除了利水之外,還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石韋共同作用,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症狀。
因此,瞿麥的加入,既能增強石韋利水消腫的作用,又能輔助清熱解毒,使石韋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石韋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與石韋共奏清熱利濕、止血止痛之效。
石韋性寒,擅長清熱利濕、止血止痛,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血尿、尿頻、尿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車前子性寒,同樣具有清熱利濕、滲濕止瀉的作用,且能利尿通淋,有助於將體內濕熱排出,進一步增強石韋的利濕止痛效果,更能促進尿液排出,減輕患者的不適。
石韋湯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滑利通便,潤腸止瀉: 石韋湯以石韋為主藥,善於清熱利濕,止血止瀉。冬葵子性寒,味甘,具有滑利通便、潤腸止瀉的功效。兩者合用,既能清熱利濕止瀉,又能滑利通便,增強療效。
二、保護胃腸,緩解藥性: 石韋性寒,久服易傷胃腸。冬葵子性寒而潤,可以保護胃腸,緩解石韋的寒性,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損傷脾胃。
石韋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引濕瀉熱: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石韋湯主治熱淋、石淋、血淋等症,木通的加入有助於引導濕熱下行,清熱利尿,改善尿路症狀。
- 通利水道: 木通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泄,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緩解尿路梗阻,配合石韋、滑石等藥物,共同達到通淋止痛的效果。
石韋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石韋性寒,味苦,偏於清熱利濕,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健脾益氣的作用,能調和石韋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使其藥力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 甘草與石韋搭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甘草能提高石韋的利水消腫效果,同時還能緩解石韋帶來的副作用,使藥效更顯著,療效更佳。
石韋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助石韋利水止瀉: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尿的功效,有助於石韋利水止瀉的作用,加強整體療效。
- 化痰止咳,改善咳嗽痰多:茯苓亦能化痰止咳,對於石韋湯治療的咳嗽痰多症狀有輔助作用,使療效更全面。
茯苓與石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健脾利濕、化痰止咳、利水止瀉的功效,使石韋湯更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韋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小便淋瀝,陰中痛」及「男子膿淋」,皆屬濕熱下注、水道不利之證。
- 小便淋瀝:指排尿不暢、點滴而出,多因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司所致。
- 陰中痛:濕熱鬱滯前陰,經脈受阻而痛,尤其婦女陰部氣血瘀滯,或感染邪毒引發。
- 膿淋:尿道排出膿液,多為濕熱毒邪腐蝕血肉,常見於淋證(如現代之泌尿道感染、淋病等)。
此方功效側重「清熱利濕、通淋止痛」,針對濕熱型淋證,通過利尿通淋、解毒消腫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利濕熱」為核心,藥物配伍層次分明:
石韋(君藥):
- 性味苦甘微寒,專入肺、膀胱經,能「清利濕熱、通淋止血」。
- 針對淋濁、尿血,其微寒之性可清熱,且質輕利水不傷陰。
瞿麥、車前子、葵子、木通(臣藥):
- 瞿麥:苦寒,清熱利水破血,擅治熱淋血淋,破血分濕熱結滯。
- 車前子:甘寒滑利,利尿通淋兼滲濕止瀉,使濕熱從小便出。
- 葵子(冬葵子):甘寒滑竅,利水通淋兼潤腸,助濕熱下泄。
- 木通:苦寒,清心火、利小便,導濕熱從下焦出(註:古方用木通多指木通科,含馬兜鈴酸之關木通為後世爭議)。
茯苓、甘草(佐使藥):
- 茯苓:甘淡平,健脾滲濕,防諸藥寒涼傷脾,兼助水濕運化。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如陰中痛),並減苦寒藥對胃氣之損。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清熱利濕為主,通淋止痛為輔:集中寒滑藥物(瞿麥、車前子等)直折下焦濕熱,佐以甘淡藥(茯苓、甘草)護正,體現「祛邪不傷正」思路。
- 滑竅與破滯並用:葵子、木通滑利竅道,瞿麥破血分瘀滯,適用於濕熱兼瘀阻(如膿淋、陰痛)。
- 臟腑相關論治:肺為水之上源,石韋入肺經,宣通上焦以助膀胱氣化,符合「提壺揭蓋」之法。
總結:此方從濕熱壅滯下焦病機切入,針對「痛、淋、膿」三大症狀,藉由多味利水通淋藥協同作用,快速疏通水道,清除濕熱邪毒,復其氣化之常。
傳統服藥法
石韋、瞿麥、車前子、葵子、木通、甘草、茯苓。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韋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石韋(去毛)1兩,雞腸草3兩。 主治:氣淋。小便不利,脹滿。
石韋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 組成:石韋、瞿麥、車前子、葵子、木通、甘草、茯苓。 主治:婦人小便淋瀝,陰中痛;男子膿淋。
石韋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石韋2兩,榆皮5兩,黃芩2兩,大棗30枚,通草2兩,甘草2兩,葵子2升,白朮3兩,生薑3兩。 主治:産後卒淋。氣淋、血淋、石淋。
石韋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石韋(去毛,銼)、車前子(銼,車前葉亦可)各等分。 主治:心經蘊熱,傳於小腸,小腸熱則滲於脬中,脬闢而繫轉,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脹,心脈大而牢。
石韋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石韋(去毛)1兩,甘遂(炒)3分,木通(銼)2兩半,冬葵子1兩半,車前子2兩,滑石1兩,蒲黃2兩,赤芍藥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大黃(銼,炒)1兩。 主治:血淋,小腸內結痛。
石韋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石韋(去毛)3分,葛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防風(去叉)半兩,冬葵子(略炒)1兩,木通(銼)1兩,滑石(碎)3分。 主治:血淋,小腸澀痛,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