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瞿麥飲中包含瞿麥,乃因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瞿麥性寒,味甘微酸,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
方劑中以瞿麥為君藥,主治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其利水滲濕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同時,瞿麥亦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亦有較佳療效。故瞿麥於瞿麥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相得益彰。
瞿麥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瞿麥飲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尿血、血淋、癃閉等症。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其寒涼之性可清瀉血熱,苦燥之味可燥濕止血,與瞿麥、滑石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涼血、利尿通淋、止血止痛的功效,從而改善患者的病症。
瞿麥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瞿麥性寒,長於利水消腫,但寒性過於強勁,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瞿麥的寒性,使其更溫和,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氣益脾,並可增強瞿麥利水消腫的功效。甘草補氣,有利於水液代謝,促進瞿麥利水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瞿麥飲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可有效治療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症狀。與瞿麥、滑石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水通淋之效,更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治療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疾病。
- 通經活絡: 木通亦可通經活絡,對於因濕熱瘀阻所致的經閉、痛經等婦科疾病,亦有緩解作用。配合瞿麥的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效,可有效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症狀。
總而言之,木通加入瞿麥飲,可增強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等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瞿麥飲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瞿麥飲主治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而車前子可助瞿麥利水消腫,通淋止痛,協同藥效。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瞿麥清熱解毒,對因熱毒壅盛而導致的小便不利、淋濁等症,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因此,車前子與瞿麥相配伍,既能增強利水滲濕之效,又能清熱解毒,相輔相成,使瞿麥飲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瞿麥飲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壅悶煩躁」。膀胱實熱是指膀胱因熱邪壅滯,導致氣化不利,表現為小便困難、熱痛,甚則閉塞不通,兼見煩躁不安。此方以清熱利水為主要方向,針對濕熱下注膀胱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瞿麥穗(君藥):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善於利濕熱、通淋閉。《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直接針對膀胱實熱導致的排尿障礙,為方中主藥。黃芩(臣藥):
苦寒清熱,尤善瀉上中焦之火,並能下行清膀胱濕熱,輔助瞿麥清解熱毒,防止熱邪上擾心肺而致煩躁。木通(臣藥):
苦寒通利,清心火、利小便,《藥性論》稱其「主治五淋,利小便」,與瞿麥協同增強通淋之效。葵根(佐藥):
即冬葵根,甘寒滑利,通淋消腫,《名醫別錄》言其「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輔助主藥疏通水道。車前子(佐藥):
甘寒利水,清熱明目,《醫林纂要》指其「行肝、腎、膀胱之熱滯,通尿管,利小便」,助瞿麥、木通導濕熱下行。甘草(使藥):
生用清熱解毒,緩和諸藥苦寒之性,調和藥性並防止傷胃。
全方配伍思路
本方以瞿麥為核心,結合黃芩清熱、木通與葵根通淋,車前子利水,形成「清熱為主,利水為輔」的結構。其機理在於:
- 苦寒直折膀胱熱邪:黃芩、瞿麥、木通直接清瀉濕熱,消除病因。
- 滑利疏通水道:葵根、車前子增加尿液排出,緩解「小便不通」之標。
- 甘緩護正:甘草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中。
此方適用於濕熱結於膀胱,氣化失常之實證,體現「通因通用」的治法。若兼陰虛或氣虛,則需加減化裁,非單純實熱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瞿麥穗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生,銼)1兩,木通(銼)1兩,葵根(洗,銼)半兩,車前子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品有緩解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壅悶煩躁等症狀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瞿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組成:瞿麥穗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生,銼)1兩,木通(銼)1兩,葵根(洗,銼)半兩,車前子半兩。 主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壅悶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