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經透關散
TONG JING TOU G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五引《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經透關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該方劑旨在疏通經絡,透解關竅,而熱邪阻滯是其重要病因之一。梔子可清熱解毒,消散熱邪,為通經透關之要藥。
-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功。方劑中若存在血瘀阻滯,則梔子能清熱涼血,化瘀止血,有助於改善血循環,促進經絡通暢。
通經透關散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經活血: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之效。其寒性可清熱解毒,苦味可瀉火通便,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通利關節,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
2. 攻堅逐瘀:通經透關散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大黃的峻烈性可以迅速攻破瘀血,打通經絡,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通經透關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促進經絡通行和舒通關節,其組成中包含木通,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活血通經:木通性寒,能夠清熱解毒,並且有助於通經活絡,改善經絡不通的情況。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 利尿作用:木通具有良好的利尿效果,能夠促進尿液排出,進一步舒緩腎臟和膀胱的壓力,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減輕 edema 狀況,並促進全身經絡的流通。
- 調和脾胃:木通還能夠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身體吸收養分,更好地支持身體的恢復和健康。
總體而言,木通在通經透關散中不僅能夠促進經絡的通行,還可以通過其獨特的藥效來增強方劑的整體效用,使得整個方劑更加有效。
通經透關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改善因濕熱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車前子亦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濕熱下注導致的經閉、痛經、帶下等婦科疾病。因此,車前子在通經透關散中起到重要的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
通經透關散中包含滑石,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利水通淋: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暢通經絡,解除關竅阻滯,使氣血運行通暢。
二、清熱解毒:滑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經絡阻滯,以及由此引發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滑石在通經透關散中發揮著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解除關竅阻滯,達到通經活血、止痛消腫的效果。
通經透關散中包含瞿麥,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瞿麥性微寒,味甘辛,入心、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之功效。通經透關散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而瞿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經血運行,從而達到通經止痛的效果。
二、利水消腫:瞿麥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現象。通經透關散中,瞿麥的利水作用可以幫助改善因血瘀導致的經血積聚,減輕患者的痛苦。
通經透關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通經透關散為辛溫燥烈之方,加入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安全。
- 補益中氣: 通經透關散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絡阻滯,常伴有氣血不足、身體虛弱。甘草能補益脾氣、中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血行通暢,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經透關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衛生總微》,原名「透關散」,主治斑瘡水痘伴隨以下症狀:
- 熱毒內蘊:心躁發渴、口舌生瘡,反映心經與三焦熱盛。
- 濕熱壅滯:大小便不通,屬濕熱積聚,氣機受阻,尤以膀胱與大腸傳導失司為主。
其功效核心在於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通腑瀉火,針對小兒痘疹夾濕熱之證,透過雙向疏通(利小便、通大便)以透邪外出。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
- 山梔仁(炒):清三焦火邪,尤善除煩,解心躁發渴。
- 大黃:瀉下攻積,透熱從大便出,治腑實不通。
- 地扁竹(嫩,焙):古籍未詳載,推測為地方用藥,或具清熱解毒之效(類似白花蛇舌草或竹葉類)。
2. 利濕通淋
- 木通:清心火、利小便,導濕熱從膀胱而下。
- 車前子(炒)、滑石、瞿麥:協同利水通淋,針對濕熱蘊結之小便不通,滑石更兼清暑熱。此三藥合木通,構成「瀉火利濕」基礎。
3. 調和緩急
- 甘草(炙):緩和大黃、梔子之峻烈,護胃安中,兼解毒。
- 紫草:煎服時加入,專入血分涼血解毒,助透發痘疹。
組方邏輯
此方結構呈現「上下分消」之治則:
- 上焦心火:山梔、木通清心利尿。
- 中下焦濕熱:大黃通腑,車前、滑石利溼,共解二便閉結。
- 血分熱毒:紫草涼血透疹,防熱入營血。
全方以「通利」為特色,藉瀉火、利尿、通便三途徑,使濕熱毒邪外泄,緩解痘疹熱毒內攻之危候。適用於實熱證,若虛寒體質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地扁竹半兩(嫩,焙),山梔仁(炒)分半,大黃1分,木通1分,車前子1分(並炒),滑石1分,瞿麥1分(去粗梗),甘草(炙)1分。上為末。
嬰孩每服1字,2-3歲每服半錢,4-5歲每服1錢,水半盞,加紫草3寸,煎數沸,溫服。
(《衛生總微》捲入)。本方方名,原書(人衛本)作「透關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大黃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經透關散, 出處:《幼幼新書》(古籍本)卷十五引《家寶》。 組成:地扁竹半兩(嫩,焙),山梔仁(炒)1分半,大黃1分,木通1分,車前子1分(并炒),滑石1分,瞿麥1分(去粗梗),甘草(炙)1分。 主治:斑瘡水痘,心躁發渴,大小便不通,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