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茯苓湯

鯉魚茯苓湯

LI YU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0.4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12%
膀胱經 12%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鯉魚茯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鯉魚性平,味甘,入脾、腎經,亦有健脾利濕之功。二者合用,能增強健脾利濕之效,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困重、水腫等症。
  2. 清熱解毒:鯉魚有清熱解毒之效,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相輔相成,能更好地清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鯉魚茯苓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原因為:

  1. 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鯉魚茯苓湯本身也以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桑白皮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桑白皮還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協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濕疹、瘡瘍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可以增強鯉魚茯苓湯的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鯉魚茯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為了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通淋止渴的功效。

鯉魚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益氣補中之效。

此方中,鯉魚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澤瀉則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三者合用,可達到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鯉魚茯苓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及「石水」,均屬水濕壅盛之證:

  1. 腫入腹,苦滿急:指水腫由四肢蔓延至腹部,出現腹脹緊滿、壓迫不適,甚至妨礙飲食,屬嚴重水濕停聚於中焦。
  2. 石水:《金匱要略》云「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指水腫偏於下焦,腹滿堅硬如石,可能伴隨小便不利,屬陰性水病。

此方針對「水濕內停、氣化不利」之病機,通過利水消腫、通調水道以緩解腹滿與石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鯉魚(君藥)

    • 《本草綱目》載鯉魚「利小便,治腳氣、黃疸、水腫」,其性平味甘,能補脾利水,兼具滋養與行水之效,避免逐水傷正。
    • 方中重用五斤,先煮取汁,以魚湯為藥引,助藥力直達水濕之處。
  2. 澤漆(臣藥)

    • 辛苦微寒,逐水消腫力強,《本經》言其「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
    • 與鯉魚協同,一補一瀉,攻逐水飲而不過耗正氣。
  3. 茯苓(臣藥)

    • 甘淡滲濕,健脾利水,《傷寒論》多用於水氣病。此處佐澤漆,強化中焦運化,防止水濕再生。
  4. 桑根白皮(佐藥)

    • 甘寒入肺,瀉肺行水,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此藥宣降肺氣以助水液下輸膀胱。
    • 用量三升(切),取其輕清上浮之性,與澤瀉配伍,上下分消水濕。
  5. 澤瀉(佐使藥)

    • 《神農本草經》謂其「消水,養五臟,益氣力」,專利下焦濕濁,引水濕從小便而出。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鯉魚補脾行水,佐以澤漆、澤瀉峻逐水濕,茯苓健脾防傷正。
  • 三焦分消:桑白皮宣上焦、茯苓理中焦、澤瀉利下焦,配合鯉魚湯通行全身水液。
  • 去性存用:澤漆雖有小毒,但經鯉魚湯煎煮後毒性減弱,保留逐水之效。

治療原理
透過利水、健脾、宣肺三法並行,促使停聚之水濕從小便排出(「服之小便當利」),水去則腹滿漸消,飲食自復,符合「開鬼門,潔淨府」之治水思路。

傳統服藥法


鯉魚1頭5斤,澤漆5兩,茯苓3兩,桑根白皮(切)3升,澤瀉5兩。以水2鬥煮魚,取半鬥,去魚入藥,煮取4升,分4服。服之小便當利,漸消也。
忌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鯉魚茯苓湯,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鯉魚1頭5斤,澤漆5兩,茯苓3兩,桑根白皮(切)3升,澤瀉5兩。 主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石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