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奪命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熱交錯、腹痛劇烈等症狀。其中吳茱萸是其關鍵成分之一。吳茱萸性溫、味辛,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瀉之效。在奪命湯中,吳茱萸能夠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腹部冷痛有顯著療效。同時,它還能調節氣機,舒緩腸胃道平滑肌的收縮,從而減輕腹痛。此外,吳茱萸亦可助陽止瀉,對於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泄瀉,有很好的固澀作用。因此,吳茱萸在奪命湯中扮演著調理中焦、溫陽散寒的重要角色,是此方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奪命湯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利用其 溫陽散寒 的功效。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能溫補心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
在奪命湯中,肉桂的加入旨在溫通心陽、驅散寒邪,以達到治療陽氣虛衰、心陽不振、寒凝血瘀等病症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寒凝心脈導致的胸痛、心悸等病症中,肉桂可以溫通心陽,改善心血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奪命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於治療多種急重症狀。方中澤瀉一味,性寒味甘淡,歸腎與膀胱經,其主要功效在於利水滲濕,泄熱,並能強腎固精。在奪命湯中加入澤瀉,旨在利用其利尿作用,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加速病邪從小便排出,減輕身體水腫及濕熱困阻之症狀。此外,澤瀉尚能清熱除煩,對於內熱過盛引起的心煩不安亦有調節之效。整體而言,澤瀉在奪命湯中扮演著調節水液平衡、清除濕熱的角色,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以藥物特性對應病理機轉的智慧。
奪命湯,顧名思義,藥性猛烈,其組成中加入茯苓,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奪命湯多以攻邪為主,藥性偏燥烈,易傷脾胃,而茯苓可健脾益氣,緩解燥烈之性,避免傷及正氣。
此外,茯苓還可利水滲濕,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故奪命湯中加入茯苓,不僅能緩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奪命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衝疝」、「厥疝」為古代中醫病名,指寒邪或氣逆攻沖所致的急性疝痛,其痛勢劇烈,可從少腹上衝心胸,伴隨臍周悸動(「臍悸」)、「奔豚氣」等症狀。奔豚氣屬氣機逆亂,患者自覺有氣從下腹上衝咽喉,如小豚奔突,常與衝疝併見。此類病症多因肝鬱寒凝、氣血瘀滯,或下焦陽虛、陰寒內盛,導致經脈攣急、氣血攻衝。
奪命湯主治「痛上攻」、「氣上行」,其組方邏輯集中於疏肝散寒、活血通絡、降逆止痛,既能緩解急症之疼痛,又能調理氣機升降,抑制病勢上逆。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疏風散寒,開通氣機
- 羌活、獨活、防風:驅除風寒濕邪,疏通太陽、少陽經氣,緩解外在寒凝與內在氣滯。
- 細辛:溫通少陰經脈,散寒止痛,針對下焦寒凝引起的疝痛與奔豚。
2. 清熱解毒,防鬱熱化毒
- 銀花、黃連:苦寒清熱,防止寒凝氣滯久而化熱,兼治可能存在的局部鬱熱(如疝痛伴紅腫)。
- 草河車(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增強抗邪之力。
3.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赤芍、澤蘭:活血散瘀,赤芍兼緩攣急,澤蘭利水消腫,針對氣滯血瘀導致的臍悸與攻衝痛。
- 青皮:破氣疏肝,散結止痛,直達下焦氣滯。
4. 熄風解痙,調和氣機
- 僵蠶、蟬蛻:熄風通絡,緩解經脈攣急所致之劇痛,蟬蛻輕清上行,協調氣機升降。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全方作用特點
此方以溫通散寒為主,兼顧清熱活血,體現「寒熱並用、升降同調」的配伍思想:
- 針對病因:外散風寒,內疏肝鬱,破除下焦寒凝氣滯。
- 針對病勢:通過活血通絡與熄風解痙,直接緩解經脈攣急與氣血攻衝。
- 標本兼治:既用細辛、羌獨活溫散治本,又以銀花、黃連防變證,澤蘭、赤芍調血水。
適用於寒熱錯雜、氣逆上攻之疝痛與奔豚氣,其組方呈現「急症急治」的峻烈風格,符合「奪命」之名。
傳統服藥法
銀花、草河車、赤芍、細辛、蟬蛻、黃連、僵蠶、防風、澤蘭、羌活、獨活、青皮、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通利水道的作用,因此孕婦、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奪命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 組成:皂角3寸(去黑皮并子),甘草2寸。 主治:喉風
奪命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吳萸、肉桂、澤瀉、白茯苓。 主治:衝疝、厥疝痛上攻,臍悸,奔豚氣上行。
奪命湯,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銀花、草河車、赤芍、細辛、蟬蛻、黃連、僵蠶、防風、澤蘭、羌活、獨活、青皮、甘草各等分。 主治:紅絲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