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丸

桂苓丸

GU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7.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肝經 12%
肺經 12%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苓丸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氣,利水滲濕: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的作用。桂苓丸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的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肉桂能溫腎陽,促進脾陽運化,利水滲濕,改善脾腎虛寒,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桂苓丸中以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為主,性偏寒涼,容易傷陽氣。加入肉桂可以溫陽補氣,中和寒涼之性,防止寒涼藥傷陽氣,並能增強利水滲濕藥的效力,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劑[桂苓丸]中包含[茯苓],因為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安神的作用。茯苓能夠有效改善脾胃虛弱、體內水濕過多的問題,對於由脾虛引起的水腫、倦怠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健脾和利水,對於脾虛困擾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桂苓丸]中加入茯苓,有助於提升方劑的健脾利水效果,改善由脾虛引起的水腫和倦怠。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苓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苓丸主治證候範圍廣泛,主要針對「水飲內停」與「暑熱挾濕」兩大病理環節:

  1. 水飲停聚胸腹:症見短氣眩暈、面足浮腫、小便不利,反映水濕阻滯氣機,上泛頭面,下滯肢體。
  2. 腎氣上逆,水冷成痰:水飲寒化為痰,逆衝膈上,引發頭眩心悸、胸悶脅脹,甚至影響脾胃運化(不思飲食)。
  3. 暑濕傷中:夏季過飲冷水或伏熱挾濕,導致嘔惡、溺赤、泄瀉等寒熱錯雜之證,反映濕阻中焦、升降失常。

從病機而言,此方側重於「溫陽化氣、利水滲濕」,尤其針對中下焦水濕停滯兼陽氣不展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肉桂

    • 性味辛甘大熱,歸腎、心、脾經。
    • 功能溫補命門之火,散寒助陽,化氣行水。
    • 針對「水冷為痰、腎氣上逆」之病機,通過溫腎陽以蒸化水濕,平衝降逆。
  2. 茯苓

    •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 擅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導濕濁從小便而出。
    • 與肉桂協同,一溫一利,陽氣振而水道通,水濕痰飲得消。

配伍特點

  • 溫化與滲利並行:肉桂溫陽化氣,從源頭改善水濕停聚;茯苓淡滲利濕,從下游引邪外出。
  • 調暢三焦氣化:肉桂助下焦氣化,茯苓健中焦運濕,二者合用可疏通上中下三焦水濕鬱滯,故能兼顧頭面浮腫、胸悶泄瀉等多樣症狀。
  • 寒熱兼顧:雖以溫陽為主,但茯苓性平,可緩和肉桂之燥熱,適用於暑濕伏冷或寒熱錯雜之證(如暑天飲冷致瀉)。

延伸思考
改作湯劑(桂苓飲)時,可能加強「急則治標」之力,加速水濕排除,適用於急性水腫或嘔逆明顯者;丸劑則偏緩調,適合慢性水飲病證。此方結構簡潔,後世「五苓散」等方劑或受其啓發,於此基礎上加味拓寬治療範圍。

傳統服藥法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
大解暑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
每服1丸,用新汲水或熱水嚼下;化下亦得。
本方改為湯劑,名「桂苓飲」(見《張氏醫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腹瀉無尿及少尿

相同名稱方劑


桂苓丸,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桂心2兩,白朮2兩,赤茯苓3兩,烏梅肉1兩半,乾生薑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消痰飲,寬胸膈。主治:傷暑煩渴。

桂苓丸, 出處:《局方》卷二(紹興續添方)。 組成:肉桂(去粗皮,不見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 主治:大解暑毒。主治:水飲停留胸腹,短氣眩暈,面足浮腫,小便不利;腎氣上逆,水冷爲痰,逆衝膈上。頭眩心忪,面目壅厖,心胸註悶,不思粥食,兩脅脹滿,腰腿沉重,遍身黃色,時復自汗。冒暑大渴,飲水過多伏冷,見食欲嘔,小便赤少,大便滑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