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仙丹

吳仙丹

WU XIA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22%
肝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仙丹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心、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吳仙丹方劑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痰多等症狀,而茯苓可通過健脾利濕,去除脾濕痰濁,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2. 配伍增效:茯苓與吳仙丹方劑中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茯苓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並減少藥物的毒性;與補氣益血藥物配合,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吳仙丹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有效緩解。
  2. 疏肝理氣、止痛: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止痛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脅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吳仙丹方劑中,吳茱萸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疏肝理氣,止嘔降逆,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肝氣鬱結等導致的各種症狀,起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仙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飲上氣」,其證候特徵為:

  1. 水飲停滯:不思飲食、腹滿、小便不利,乃痰濕困脾,氣化失常所致。
  2. 濁陰上逆:頭重昏眩、頭痛背寒、嘔吐酸汁,因痰飲上犯清竅,胃氣失和而反逆。
  3. 觸發條件:飲食生冷或天氣轉變即誘發,揭示內有伏飲,外邪引動內濕。
    此方載於宋代,原用於中丞(官員)痰飲頑疾,諸藥無效而獨奏功,凸顯其「溫化水飲、降逆和中」之效,尤擅治寒痰停飲所致上實下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吳茱萸(湯泡去沫):

    • 性味辛熱,歸肝、脾、胃經,為「溫降要藥」。
    • 可溫中止嘔(治嘔吐酸汁)、散寒燥濕(除背寒頭痛)、下氣開鬱(通降上逆之痰飲)。
    • 湯泡去沫減其燥烈,存其降逆之力。
  2. 白茯苓

    • 甘淡滲濕,健脾利水,專導濕邪從小便出(治小便不利、腹滿)。
    • 其性平和,能緩吳茱萸之峻烈,標本兼顧。

配伍思路

  • 升降相因:吳茱萸降逆散寒,茯苓滲濕下行,共調氣機升降,使水飲降泄有路。
  • 剛柔互濟:吳茱萸辛熱燥烈,茯苓甘淡平和,一攻一補,祛飲不傷正。
  •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既可制吳茱萸毒性,又能延長藥效,漸消痰飲積滯。

治療原理
痰飲成因於陽虛水停,此方以溫化為主:

  • 溫中焦:吳茱萸暖脾胃以杜生痰之源,茯苓健脾以運濕。
  • 利水道:茯苓導水濕從小便去,配合吳茱萸「茱萸氣隨酒飲從小便出」之效,宣通三焦。
  • 降濁陰:吳茱萸直折痰飲上逆之勢,頭痛嘔吐自止。

總結
吳仙丹雖藥僅兩味,然攻守有度,針對「寒痰停飲、清陽不升」之病機,通過溫通滲利,恢復中焦樞紐,使氣化得行,痰飲得消,諸症自愈。其力專而效捷,故前人謂「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誠非虛言。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吳茱萸(湯泡去沫)各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熟水吞下,酒飲亦可,不拘時候。
頭痛:中丞苦痰飲,每啖冷食飽,或晴陰節變即發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而《千金》大五飲丸之類皆不效。宣和初,為順昌司錄,於太守蔡公安持達道席上得此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飲啖過多,腹滿,服五七十丸,不三二時便已旋,作茱萸氣,酒飲隨小水而去。前後痰藥甚眾,無及此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嘔吐排尿困難食慾不振梅尼爾氏病氣喘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二尖瓣狹窄腹瀉無尿及少尿多痰頭重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吳仙丹, 出處:《百一》卷五引常子正方。 組成:白茯苓、吳茱萸(湯泡去沫)各等分。 主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重昏眩,或頭疼背寒,嘔吐酸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