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臟丸

豬臟丸

ZHU Z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臟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的功效。豬臟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

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寒止痛,並可行氣止痛,緩解胃腸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因此,吳茱萸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臟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豬臟丸傳統主治「臟寒洩瀉,不進飲食,氣體倦怠」。此方在古代臨床中被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不止、食欲不振及全身虛弱倦怠等證候,其特點在於:

  • 針對「臟寒」引起的慢性腹瀉
  • 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以促進飲食
  • 調理氣血以消除疲倦感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

  • 豬臟(豬大腸):甘平質潤,具「以臟補臟」之效,能潤腸固澀,修復腸道功能
  • 炒槐花:苦微寒,具清熱涼血、止血止瀉功效,炒製後寒性減弱而收澀之性增強

2. 輔助材料:

  • 米醋煮製:醋酸性收斂,能增強方劑的固澀止瀉作用
  • 當歸酒送服:當歸活血養血,酒能溫通血脈,共同調和氣血

3. 組方邏輯: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 治標:通過槐花的收澀性和豬臟的固攝作用直接止瀉
  • 治本:以豬臟補益腸道,槐花清解殘餘熱毒,共奏溫腸止瀉之效 米醋的收斂和當歸酒的溫通相互制約,防止過度收澀導致氣滯

4. 可能作用機理:

  • 溫補腸道:改善臟寒狀態下的腸道蠕動異常
  • 收斂止瀉:調節腸道分泌功能,減少水分流失
  • 促進吸收:通過修復腸黏膜改善營養吸收
  • 氣血雙調:緩解長期腹瀉導致的氣血虧虛

此方體現了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寒熱並用,通補兼施,適用於虛中夾實、寒熱錯雜的慢性腹瀉證候。

傳統服藥法


豬臟1條(洗淨,控乾),槐花(炒,為末)2兩(填入臟內,兩頭扎定,石器內米醋煮爛)。上搗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前當歸酒送下。
(《醫鈔類編》卷十四)。方中槐花用量原缺,據《會約》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豬臟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吳茱萸(淨,去枝梗)不拘多少(用水浸透)。 主治:臟寒泄瀉,不進飲食,氣體倦怠。

豬臟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淨黃連2兩(銼碎),嫩豬臟2尺(去肥)。 主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饑,腹不痛,裏不急。婦人血崩。

豬臟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一。 組成:豬臟1條(洗淨,控乾),槐花(炒,爲末)2兩(填入臟內,兩頭紮定,石器內米醋煮爛)。 主治:痔瘻下血。

豬臟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 組成:硫黃2兩(爲末),豬臟1斤(洗淨,入硫黃于內,以線縛兩頭,用米醋5升入瓷瓶,以鹽泥固濟,用炭火一秤煅,俟醋乾爲度,取出,入後藥),吳茱萸2兩(炒),厚朴1斤(去皮,薑炒)。 主治:元臟久冷,滑泄不止,飲食不進,漸至危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