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煎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艾煎茯苓散旨在治療脾虛濕困之症,茯苓可以祛除體內濕氣,健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之效,可以改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艾煎茯苓散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神經衰弱、心神不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煎茯苓散」主治功效分析
「艾煎茯苓散」出自《醫方考》等古籍,其組成簡潔,僅由茯苓與艾葉兩味藥材構成。此方專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者」的獨特病症,即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唯有心口一處出汗。
治療原理分析:
古籍認為,此症的病機在於「心火自旺,膈有停飲」。心火亢盛,熱邪內盛,同時脾胃運化失常,導致水液停滯,形成「停飲」。熱邪蒸騰停飲,水濕隨之外泄,便會出現汗出。因心火與停飲集中於胸膈之間,故汗液僅出於心口部位。
茯苓: 味甘淡,入心、脾、腎經。其甘味能補益心氣,淡味則能滲利水濕,導濕下行,消除停飲之患,從根本上解決水濕外泄的問題。同時,茯苓亦有健脾之功,可以恢復脾胃運化之常,減少停飲的生成。
艾葉: 味苦辛,性溫,入肝、脾、腎經。其辛散溫通之性,能溫經散寒,理氣活血,驅散體內寒邪,並使氣機調暢,促進水液代謝。艾葉的澀性則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以防止津液外泄,配合茯苓滲濕利水,雙管齊下,達到止汗的效果。
綜合分析:
「艾煎茯苓散」的治療原理是標本兼治,既能清熱散火,又能利水滲濕。茯苓以甘淡之性補益心氣,滲利水濕,從根本上消除水濕外泄的病因;艾葉則以溫通之性,溫經散寒,理氣活血,配合茯苓共同消除停飲,並以澀性收斂汗液,阻止津液外泄。兩藥合用,能有效解決「心火自旺,膈有停飲」所導致的「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的症狀。
此方選藥精簡,配伍巧妙,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針對特定病症,直達病所,藥效顯著。其雖組成簡單,但對病機的把握準確,用藥精當,實為臨牀應用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艾,茯苓末1錢。
以艾煎湯,調茯苓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煎茯苓散, 出處:《醫方考》卷四。 組成:艾,茯苓末1錢。 主治:別處無汗,獨心孔1片有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