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根散

SHA CAO G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莎草根散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利水滲濕: 莎草根散主治水濕內停所致的諸症,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二、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乏力等症狀,配合莎草根散中的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健脾利水、化濕止瀉的效果。

茯苓在莎草根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莎草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莎草根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兩種病症:

一、心痛

方劑組成:莎草根(炒去毛)、丁香(炒等分)

製法及用法: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半錢匕,以酒煎三兩沸熱服。

治療原理分析:

  • 莎草根: 資料,雖然沒有明述莎草根在本方中治療心痛的具體功效,但推測其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氣滯血瘀常是導致心痛的原因之一,莎草根可能通過疏理氣機,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 丁香: 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的功效。對於寒邪犯胃或脾胃虛寒引起的心痛,丁香可以溫散寒邪,緩解疼痛。

二者合用,可能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機制來治療心痛,特別是因於寒邪或氣滯類型的心痛。

二、消渴累年不癒

方劑組成:莎草根(去毛一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製法及用法: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陳粟米飲調下,不計時候。

治療原理分析:

  • 莎草根: 推測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滋陰生津作用。消渴病多與陰虛燥熱有關,莎草根可能通過滋陰來緩解口渴多飲的症狀。
  • 白茯苓: 甘淡平,入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在消渴病的治療中,茯苓可以健運脾胃,促進水液代謝,減少多尿症狀。同時,茯苓的寧心安神作用也有助於緩解消渴病患者可能伴隨的心煩、失眠等症狀。

二者合用,推測其通過健脾利水、滋陰生津的途徑來治療消渴,尤其是對於病程較長、脾虛濕盛兼有陰虛表現的消渴病患者更為適宜。

總結: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莎草根散」根據不同的配伍,可以治療心痛和消渴兩種病症。治療心痛的方劑側重於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治療消渴的方劑則側重於健脾利水、滋陰生津。然而,由於缺乏更詳細的藥物功效描述,以上分析主要基於推測和藥物基本功效,未來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傳統服藥法


莎草根(炒去毛)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溫分2服,早、晚各1次,細細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莎草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莎草根(炒去毛)、丁香(炒)各等分。 主治:心痛。

莎草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莎草根(炒去毛)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小兒吐乳。

莎草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莎草根(去毛)1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消渴累年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