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液膏

龍液膏

LONG YE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液膏中添加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龍液膏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痰多、心悸等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達到祛濕利水、改善水腫等症狀的效果。
  2.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可改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龍液膏中添加茯苓,可輔助治療心神不寧、心慌失眠等症狀,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龍液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一切下部諸疾」
    此表述涵蓋中醫所謂「下焦」病症,如:
    • 濕熱下注:淋濁(尿道灼熱、分泌物異常)、帶下(婦科白帶異常)、足膝腫痛。
    • 脾虛濕盛:泄瀉、水腫(以下肢為主)、小便不利。
    • 心神不寧兼下焦濕滯:因濕鬱化熱擾神,見煩躁口渴而兼見下部症狀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白茯苓

    • 性味歸經:甘淡平,入心、脾、腎經。
    • 核心作用
      • 健脾利水:通過滲濕健脾,疏通中焦氣機,使濕濁從小便排出,改善水腫、泄瀉。
      • 寧心安神:解「煩鬱燥渴」,因濕熱鬱久可擾心火,茯苓導濕下行,間接清心除煩。
  2. 炮製與配伍精要

    • 浸溪水、去筋膜
      • 強調「清溪流水」,取其清涼流動之性,助茯苓祛濕不留濁;去筋膜以純化藥性,專攻濕鬱。
    • 蜜製與久煮
      • 蜂蜜甘緩:中和茯苓淡滲之急,保護脾胃,使藥效持久作用於下焦。
      • 銅釜桑柴火煎煮:銅釜性涼(《本草綱目》載銅具「收斂」之效),桑柴火溫而不燥,二者相合,既助茯苓利濕,又防過度傷陰。
  3. 給藥方式深意

    • 空心(空腹)白湯送服
      • 空腹時脾胃吸收力強,借白湯(熱開水)溫通之性,加速茯苓藥力直達下焦。

三、邏輯推衍之延伸功效

  • 濕熱夾雜證:若下部疾患有熱象(如小便短赤、陰部濕疹),茯苓淡滲配蜂蜜潤燥,可緩解熱傷津液之嫌。
  • 標本兼治
    • 治標:直接利水滲濕,緩解腫脹、泄瀉。
    • 治本:健脾以斷濕源,安神以調氣機,符合「治下焦如權」(需沉穩持久)的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中醫「甘淡滲濕」法,通過單味藥的精製與配伍,實現祛邪不傷正、上下同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堅實者,去皮,焙,研)。
解煩鬱燥渴。
取清溪流水,浸去筋膜,復焙,入瓷罐內,以好蜜和勻,又銅釜內重湯桑柴炭煮一日,取出收之。
每服2-3匙,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龍液膏,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七引《積善堂方》。 組成:白茯苓(堅實者,去皮,焙,研)。 主治:解煩鬱燥渴。主治:一切下部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