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倍子丸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五倍子為蓼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其主要成分為鞣質,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當人體出現腹瀉、腸炎等症狀時,五倍子能夠收斂腸道,減少腸道蠕動,抑制腸液分泌,從而緩解腹瀉。此外,五倍子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生長,進一步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因此,五倍子成為五倍子丸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其收斂止瀉的功效,治療因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等症狀。
五倍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功效。五倍子丸主治咳嗽痰多,兼有脾虛濕困者,茯苓可助其健脾利濕,化痰止咳,增強藥效。
- 配伍增效:五倍子丸中其他藥物如五倍子、甘草等,多偏燥性,茯苓可起到中和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的功效。同時,茯苓還能起到提高藥物吸收率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倍子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遺精」,即不因性行為而精液自泄的病症。傳統中醫認為,遺精多與「腎氣不固」或「心腎不交」相關,腎主封藏,若腎氣虛弱或相火妄動,則精關不固,導致遺精。五倍子丸以「固澀止遺」為主要治療方向,通過收斂固攝、健脾滲濕的配伍,達到穩定精關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五倍子(青鹽煮,曬,焙)
- 性味功效:五倍子性寒,味酸澀,歸肺、大腸、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傳統用於止汗、澀腸、固精、止血等。
- 炮製意義:
- 青鹽煮:青鹽(即粗製海鹽)性寒,能引藥入腎,增強五倍子下行固腎的功效。
- 曬、焙:透過乾燥和焙製,強化其收澀之性,減少寒涼對脾胃的影響。
- 治療原理:
五倍子酸澀收斂,直接固攝精關,針對遺精的核心病機「精關不固」;其性寒亦能清相火,尤其適用於陰虛火動或濕熱擾動精室的遺精。
2. 茯苓
- 性味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主要功效為「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 配伍意義:
- 健脾: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虛則濕濁內生,可能下擾腎精。茯苓健脾以斷濕濁之源。
- 滲濕:濕濁若下注,可能與虛火相搏,擾動精室。茯苓淡滲利濕,輔助五倍子清瀉下焦濕熱。
- 寧心:心腎不交是遺精常見病機,茯苓能安神,間接助心腎相交。
3. 蜂蜜製丸
- 輔助作用:蜂蜜甘緩,能調和五倍子的澀味與寒性,並潤澤藥性,避免過度收斂導致氣滯。
- 送服方式:
- 鹽湯送服:鹽鹹而入腎,引藥力直達下焦,強化固精效果。
- 藥汁送服:若兼夾其他證候(如陰虛火旺),可配合滋陰降火湯劑,增強靈活性。
整體方劑邏輯
- 標本兼治:
- 治標:五倍子直接收澀止遺,針對「精洩」之標。
- 治本:茯苓健脾滲濕,從源頭減少濕濁擾精的可能性,同時調理心腎。
- 動靜結合:
- 五倍子靜而固澀,茯苓動而利濕,一收一利,避免純澀留邪。
- 臟腑協調:
- 通過固腎(五倍子)、健脾(茯苓)、寧心(茯苓)的多層次作用,調節整體氣機,而非單純止遺。
此方簡潔而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澀補並用」的治法,尤其適合「腎虛不固兼輕微濕濁」的遺精證型。若為純虛或純實證,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青鹽煮,曬,焙)2兩,茯苓2兩。
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錢,空心鹽湯送下,或以藥汁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遺精
相同名稱方劑
五倍子丸, 出處:《醫學從眾錄》卷三。 組成:五倍子(青鹽煮,曬,焙)2兩,茯苓2兩。 主治:遺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