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苓丸
BEI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醫宗必讀》卷九,名見《會約》卷十三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腎經 22%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1%
脾經 11%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苓丸方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因濕熱下注而致腹瀉者,五倍子可以起到固澀腸胃、止瀉止痢的作用。
- 燥濕止癢:五倍子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倍苓丸中常與其他清熱燥濕藥物配伍,以增強止癢效果。
總之,五倍子在倍苓丸中起到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更好地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濕疹等症。
倍苓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的功效。倍苓丸作爲治療水腫的方劑,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水溼停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 健脾益氣: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而緩解水腫症狀。同時,茯苓還能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狀,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因此,茯苓在倍苓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不僅利水消腫,還能健脾益氣,使藥物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倍苓丸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此證多因腎氣虧虛,精關不固,導致精液無故滑泄。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若腎氣不足,固攝無權,則見遺精、滑精等症。古代醫家以此方調和脾腎,固澀精關,尤適用於遺精頻作、伴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腎虛不固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五倍子(2兩)
- 性味歸經:酸澀,寒;歸肺、大腸、腎經。
- 功效:具強效收澀之力,能固精止遺、斂汗止血,直接針對精關不固之病機。《本草綱目》載其「澀精固氣」,為治遺精滑泄之要藥。其酸澀之性可內收腎氣,減少精液外泄。
茯苓(4兩)
-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其作用在於健脾以助腎氣化生(土旺則水藏),間接強化腎的固攝功能;同時利濕可防下焦濕濁擾動精室,契合「濕去則精自安」之理。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五倍子「治標」固澀,直擊精液外泄;茯苓「治本」健脾滲濕,助腎氣化生,二者比例1:2(五倍子2兩、茯苓4兩),體現「以補為固,以澀為輔」的配伍思想。
- 動靜結合:茯苓甘淡滲利,性動以祛濕;五倍子酸澀收斂,性靜以固精。一開一合,調節水液代謝與精氣封藏,避免純澀留邪之弊。
- 五行相生:茯苓健脾屬「土」,五倍子入腎屬「水」,土能制水(健脾以約束腎水妄動),亦能助水(脾旺充養腎氣),體現中醫「脾腎相關」理論。
結論
倍苓丸通過「澀補並行」的組方策略,既直接固攝精關,又間接調理脾腎功能,適用於腎虛為主、兼脾濕不化的遺精證候,展現古代醫家對「固澀須佐以運化」的深刻理解。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2兩,茯苓4兩。
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遺精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倍苓丸, 出處:《醫宗必讀》卷九。 組成:五倍子2兩,茯苓4兩。 主治:腎虛不固之遺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