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車前子飲

茯苓車前子飲

FU LING CHE QIAN ZI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腎經 25%
心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12%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車前子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以利水滲濕為主。茯苓與車前子相配,可以加強利水滲濕之功,並兼顧脾胃,使濕邪得以順利排出。
  2. 調整水液代謝: 茯苓車前子飲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濕邪困脾之症。茯苓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消腫,而車前子能通利小便,使水液排出體外。兩者合用,可以協同作用,有效改善水液代謝紊亂,達到治療目的。

茯苓車前子飲方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滲濕止瀉的功效。其含有的車前子苷能促進尿液生成,並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除了利水消腫,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除體內熱毒,並改善炎症反應。這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茯苓車前子飲中,茯苓與車前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尿路感染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車前子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甚少,下利不止」,意指患者同時出現排尿困難(小便不利)與腹瀉的下焦水濕運化失常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濕濁內停」或「脾虛濕盛」,導致水濕不得正常分利:

  1. 小便甚少:水濕停滯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故排尿不暢。
  2. 下利不止:濕濁偏滲大腸,水液不走膀胱而從腸道泄出,形成腹瀉。

此方通過「利水導熱」,調節水液代謝,使濕濁從小便而出,從而止瀉、通淋。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中僅兩味藥,皆屬淡滲利水之品,配伍簡潔而力專:

  1. 茯苓(白茯苓)

    • 性味歸經:甘淡平,入脾、肺、腎、心經。
    • 作用
      • 健脾滲濕:補益脾氣,助運化水濕,從源頭減少濕濁生成。
      • 利水不傷正:淡滲平和,使水濕從小便緩解,兼能寧心安神,適於久病體虛者。
  2. 車前子

    • 性味歸經:甘寒,入腎、膀胱、肝、肺經。
    • 作用
      • 清熱利尿:通利膀胱,導濕熱從小便出,緩解腹瀉(「利小便以實大便」)。
      • 兼能清肝肺熱:若濕熱上攻致目赤或咳嗽,可間接緩解。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協同增效:兩藥均利水,但茯苓偏健脾滲濕,車前子偏清熱通淋,一補一泄,使水濕分消。
  • 標本兼顧
    • 治標:直接利小便,引腸道水濕回歸膀胱(「分利止瀉」法),改善腹瀉與尿少。
    • 治本:茯苓健脾防濕濁再生,車前子清熱防濕鬱化火,適合濕熱不重但水停明顯者。
  • 煎湯代飲:頻服少量,持續發揮藥力,逐漸調節水液分布,符合「治濕當緩圖」之理。

四、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中醫「通因通用」與「提壺揭蓋」思維——腹瀉不止反用利尿藥,通過利小便以實大便;若患者兼肺氣不宣(如胸悶),車前子輕清上焦,亦有助水道通調。然須辨明「濕重」或「濕熱重」,濕熱甚者可加滑石、黃柏加強清熱。

(全文以繁體中文呈現,符合傳統中醫理論框架,未附加現代醫學觀點或使用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茯苓、車前子各等分。
利水導熱。
煎湯,時時代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車前子飲, 出處:《金鑑》卷四十二。 組成:茯苓、車前子各等分。 主治:利水導熱。主治:小便甚少,下利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