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湯

茱萸湯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湯中包含吳茱萸,乃取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

方中若出現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則可運用吳茱萸溫中散寒,緩解不適。

同時,吳茱萸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胃、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茱萸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洩」及「老人腎虛,水土同化」。

  1. 脾洩:指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表現為大便溏薄、反覆發作、腹脹納差,與脾陽不足、運化失職相關。
  2. 老人腎虛,水土同化:老年腎氣虧虛,水濕不化(腎主水功能衰退),導致濕濁內停與脾土同病,所謂「水土同化」即腎水不濟,反困脾土,形成虛性泄瀉或水腫。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1. 吳茱萸(茱萸)

    • 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能溫中散寒、燥濕止瀉,尤善治虛寒泄瀉。
    • 針對脾腎陽虛,暖脾胃而固下焦,助腎陽以化濕濁。
  2. 檳榔

    • 行氣消積、利水導滯,可通暢氣機以除腹脹,輔助茱萸宣散濕滯,防止溫補過於壅滯。
  3. 橘紅(陳皮去白)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加強脾胃運化功能,協同茱萸改善濕困中焦。
  4. 木瓜

    • 酸溫入肝脾,化濕和胃、舒筋活絡,既能緩和泄瀉之急迫,又能柔肝以防木剋土(肝氣犯脾)。
  5. 紫蘇

    • 辛溫發散,解表行氣,兼能化濕,助檳榔、橘紅宣通氣滯,輕微解表以調暢氣機。
  6. 生薑(加味)

    • 溫中止嘔、散寒,與茱萸相配增強溫中之力,並調和胃氣。

三、組方邏輯

  • 核心病機:脾腎陽虛,濕濁內停。
  • 治法:溫補脾腎為主,佐以行氣化濕。
  • 配伍特點
    • 溫燥結合:茱萸、生薑溫中,橘紅、檳榔燥濕行氣。
    • 標本兼顧:補脾腎治本(茱萸、木瓜),利濕行氣治標(檳榔、紫蘇)。
    • 動靜相宜:茱萸固澀與檳榔行泄並用,防過澀留邪。

四、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脾洩外,或可推廣用於:

  • 寒濕型脘腹脹滿:因溫燥行氣之力較強。
  • 輕微水腫(屬脾腎虛寒):通過溫陽化氣、利水滲濕。
  • 老年功能性腹瀉:符合腎虛土弱之病機。

五、治療原理總結
以「溫腎暖脾」為基礎,結合「行氣化濕」之法,既補虛又祛邪,尤其適合老年或體弱者的慢性虛寒性泄瀉,體現「治病求本,兼顧氣機」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檳榔2兩,橘紅1兩半,茱萸1兩半,木瓜1兩半,紫蘇1兩半。
上(口父)咀。每服4錢,加生薑10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頭部發冷偏頭痛乾嘔陰囊濕冷頭目脹痛舌苔青色月經腹痛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霍亂麻痺腹股溝疝氣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五十肩胃及十二指腸炎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湯,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吳茱萸(洗淨)不拘多少。 主治:脾泄。老人腎虛,水土同化。

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六。 組成:椒葉、橙葉、茱萸葉。 主治:婦人數日不産,下體已冷,無藥甚窘。

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吳茱萸(湯浸,焙)3分,桂1兩,細辛1兩1分,當歸2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主治:産後肺寒及咳嗽不已。

茱萸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吳茱萸2升,小麥1升,半夏(洗)1升,生薑15兩,大棗50枚(擘),桂心3兩,人參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風冷氣,腹中虛冷,急痛,飲食不消,心滿,少腹裏急引痛,手足逆冷,胃中響響,乾噫欲吐,吐逆短氣。

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四引《護命方》。 組成:山茱萸半兩,當歸(切,焙)半兩,五味子半兩,山芋半兩,黃耆(銼,焙)半兩,芎藭半兩,生乾地黃(焙)1兩,白朮1兩,獨活(去蘆頭)2錢,酸棗仁(微炒)2錢,木瓜(去皮子,焙)半兩。 主治:肝臟邪氣,兩脅脹滿,筋脈拘急,痛連小腹。

茱萸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吳茱萸2升,半夏1升(洗),生薑1斤(切),芍藥3兩,桂心3兩,大棗20個(擘),人參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男子虛熱寒冷,婦人寒勞氣逆,及胸腹苦滿而急繞臍腹,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臍四邊堅,悸氣踴起,胃中虛冷,口中多唾,或自口乾,手足煩,苦渴濕痹,風氣動作,頑痹不仁,骨節盡痛,腰背如折,惡寒,大呼即驚,多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