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茱萸丸方中含有吳茱萸,乃因其性溫熱,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主要作用為:
-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
- 降逆止嘔: 吳茱萸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寒,氣逆上衝,嘔吐不止等症。
因此,茱萸丸中加入吳茱萸,可發揮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有效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等所致的脘腹疼痛、嘔吐等症。
茱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茱萸辛溫燥烈,容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調和藥性的作用,可減輕茱萸的燥烈之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茱萸對脾胃的刺激,有助於提升藥效的吸收和利用。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茱萸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茱萸丸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腸胃問題,如腹痛、嘔吐等。其中,滑石作為其組成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滑石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利水通淋。其特性使其在茱萸丸中扮演著調和腸胃、消除熱毒的職能。當腸胃內有濕熱之邪時,滑石能夠幫助排除多餘的水分,減輕腸胃的負擔,從而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此外,滑石還具備一定的安神作用,可以緩解因腸胃不適所引起的焦慮和煩躁。綜合來看,滑石的使用不僅增強了茱萸丸的療效,還使得整體方劑更加平衡,是治療腸胃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這樣的組合,突顯了中醫方劑在配伍上的精妙與深厚的理論基礎,充分體現了陰陽調和的治療理念。
茱萸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疏風止痛:冰片性涼,味辛,具有疏風散寒、清熱止痛的功效。茱萸丸本身以溫燥之品為主,加入冰片可平衡藥性,避免溫燥傷陰,並能加強其疏風散寒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齒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冰片性善上行,能開竅醒神,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冰片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茱萸丸」,主要成分包括吳茱萸、甘草、滑石和冰片,主治功效為濕熱滯氣、吞酸和自利。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和溫裡溫中五種傳統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滑石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主治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等症狀,以及濕疹、痱子等症狀。內服可配車前子、木通等品,治療小便不利、淋滴澀痛等症狀,也可配茯苓、薏米、車前子等同用,治療濕熱引起的水瀉。外用可治療濕疹、痱子等症狀。
冰片的傳統功效包括開竅和化腐生肌。冰片具有開竅醒神之功,適用於治療熱病神昏、暑熱卒厥、小兒驚風等症狀。同時,冰片還能消炎止痛、清熱解毒、防腐生肌,通常用於治療瘡瘍腫痛、潰後不斂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茱萸丸」以吳茱萸、甘草、滑石和冰片為主要成分,具有濕熱滯氣、吞酸和自利等主治功效。這些成分各具獨特功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緩解患者不適症狀。
傳統服藥法
蓯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乾山藥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茱萸丸, 出處:《丹溪手鏡》卷四。 組成:六一散1料加吳茱萸1兩(煮過)。 主治:濕熱滯氣,吞酸,自利。
茱萸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七。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夜明沙(炒)1分。 主治:牙齒風齲。
茱萸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吳茱萸1兩,黃連1兩(去須)。 主治:冷熱不調,赤白五色,諸般痢,腹痛後重。
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一六五。 組成:吳茱萸1兩(黑豆汁浸,炒乾),黃連(去須)1兩半。 主治:産後赤白痢日久,臍腹冷疼。
茱萸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吳茱萸2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黃連2兩(去須,微炒)。 主治:水瀉不止。赤白痢,腹臍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裏急及腸風下血。
茱萸丸,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蓯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乾山藥各等分。 主治:消中,腎氣敗。其人素渴飲水,一旦不飲不渴,小便日夜數十行,氣乏肉消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