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肝散

ZHI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肝經 23%
心經 12%
腎經 11%
肺經 10%
大腸經 3%
胃經 3%
膽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制肝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肝氣鬱結易導致胸脅脹痛、情緒不暢,白芍可舒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症狀。
  2. 滋陰養血:白芍藥性甘酸,入肝脾經,能滋陰養血,補虛益氣。肝臟喜潤惡燥,白芍可滋潤肝陰,緩解肝氣虛弱所致的頭暈目眩、疲乏無力等症狀。

制肝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肝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寒凝血瘀所致的脅肋疼痛、胃脘脹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能有效緩解。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制肝散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例如柴胡、枳殼等,以達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吳茱萸的溫散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制肝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肝火旺盛者,常表現為口苦咽乾、頭暈目赤、心煩易怒等症狀。黃連可清泄肝火,達到降火平肝之效。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繁殖,有助於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各種炎症,如口瘡、目赤腫痛等。

制肝散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制肝散用藥多偏苦寒,容易損傷脾胃,茯苓可以補脾益氣,緩解藥物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
  2. 輔助清熱解毒,利濕化痰:制肝散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濕化痰,而茯苓利濕化痰的功效可以輔助主藥,增強藥效,使藥力更趨於平和。同時,茯苓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達到更佳的清熱解毒效果。

主治功效


制肝散

組成:

  • 白芍:味酸、苦,性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歸肝、腎、脾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主治:

肝火旺盛,會剋制胃陰,導致胃熱上逆,飲食進入胃中就會嘔吐。

功效: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胃,補血,安神。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三次,一次3-5克。

注意事項:

  • 本方不宜久服,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制肝散是一款中藥方劑,由白芍、茯苓、黃連、吳茱萸四味中藥組成。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利水消腫、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火旺盛,會剋制胃陰,導致胃熱上逆,飲食進入胃中就會嘔吐。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吳茱萸5分,黃連1錢,茯苓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制肝散,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白芍1兩,吳茱萸5分,黃連1錢,茯苓5錢。 主治:肝木克胃土,飲食入胃即吐。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