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竹茹湯

CHEN PI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18%
腎經 18%
心經 9%
肝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陳皮竹茹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竹茹清熱化痰、降逆止嘔,與陳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適用於脾胃氣滯、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
  2. 和胃止痛: 陳皮可理氣行滯,和胃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邪阻滯引起的胃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陳皮竹茹湯中加入茯苓,是為了增強其健脾和胃,化痰止咳之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與陳皮、竹茹等藥物合用,可加強其化痰止咳的功效,同時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藥物吸收和病邪的排出,從而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陳皮竹茹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吳茱萸能夠溫中散寒、止痛,對於治療腸胃寒濕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腸胃寒濕導致的相關症狀。

主治功效


陳皮竹茹湯,又名竹茹陳皮湯,出自《外臺祕要》,為治療痘瘡後嘔吐的中醫方劑。

一、陳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二、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益氣補虛等功效。

三、吳茱萸

性熱,味苦、辛,歸脾、腎、肝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補火助陽等功效。

四、竹茹

性微寒,味甘、淡,歸胃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嘔、止咳化痰等功效。

五、甘草

性平,味甘,歸脾、肺、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功效。

六、紫蘇葉

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理氣寬中、行氣活血、消炎止痛等功效。

七、半夏

性溫,味辛、苦,歸肺、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益氣化濕、消食導滯等功效。

八、生薑

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瀉、溫肺化痰、解毒、止嘔等功效。

九、大棗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胃、養心安神、益氣補血、止瀉等功效。

十、薄荷

性涼,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咽喉、疏肝解鬱、止嘔止瀉、散瘀止痛等功效。

十一、桔梗

性微溫,味苦、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清熱解毒等功效。

十二、前胡

性微溫,味苦、辛,歸肺、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祛風止痛、清熱化痰、消炎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陳皮竹茹湯」,主要成分是陳皮、茯苓、吳茱萸,輔以竹茹、甘草、紫蘇葉、半夏、生薑、大棗、薄荷、桔梗、前胡等。此方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止咳、理氣化瘀等功效,主治痘瘡之後發生嘔吐。

傳統服藥法


陳皮(去白)、白茯苓、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
用竹茹1團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嘔吐痤瘡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陳皮竹茹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陳皮(去白)、白茯苓、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 主治:痘瘡之後嘔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