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葉丸

楮葉丸

CHU Y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33%
心經 22%
腎經 11%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楮葉丸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相輔相成: 楮葉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其清熱之力較緩和。桑白皮性寒,清熱利濕力較強,且兼具宣肺止咳之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增強清熱利濕之力,並兼具宣肺止咳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肺、咳嗽痰多等病症。
  2. 藥性互補: 楮葉善於利水消腫,但其滲濕之力較弱。桑白皮則能通利水道,滲濕之力較強。兩者配伍,藥性互補,增強利水消腫功效,有助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楮葉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元氣,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楮葉丸常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人參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增強藥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楮葉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等功效,但寒涼之性易傷脾胃。人參溫補脾胃,可緩解楮葉的寒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楮葉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利水滲濕: 楮葉丸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利於消退水腫,促進利尿,緩解水溼停滯帶來的不適。

健脾寧心: 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與楮葉丸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楮葉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消渴減食,飲水不休」,即現代所謂「消渴病」中上消、中消之證,表現為多飲、多食卻形體消瘦,屬陰津耗傷、脾胃氣虛夾熱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1. 乾楮葉(炒)

    • 楮葉性甘涼,傳統用於清熱生津、利水消腫,炒製後緩其寒性,專走肺胃,針對消渴之「飲水不休」,清熱兼助生津。
  2. 桑根白皮(銼,炒)

    • 桑白皮甘寒,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炒後減其峻性,此處用於肅降肺氣。中醫認為消渴病機涉「肺燥津枯」,肺氣失降則津液不布,桑白皮協同楮葉調節水液代謝。
  3. 人參

    • 大補元氣,益脾肺之虛。消渴患者雖多飲多食,然「減食」提示脾胃氣弱,人參健中氣以助運化,使津液得以輸布,兼制楮葉、桑白皮之涼。
  4. 白茯苓(去黑皮)

    • 甘淡滲濕健脾,助人參益氣之功,並導虛熱下行。消渴病常因脾虛濕滯、津不上承而口渴,茯苓通利水道,使濕濁去而津自生。
  5. 定粉(傳統指鉛粉或粟米粉)

    • 若為鉛粉(需考證時代背景),古用收斂生肌,惟今多棄用;若為粟米粉,則甘涼和中,益脾胃,與豬汁合用可滋陰潤燥。

配伍原理

  • 清補並行:楮葉、桑白皮清肺胃之熱,人參、茯苓補氣健脾,標本兼顧。
  • 潤燥相濟:豬汁(如豬胰汁或豬脂)古代視為「以臟補臟」,能潤肺胃之燥,協同定粉固護陰液。
  • 降氣生津:桑白皮降肺氣,人參升脾氣,一升一降復其氣化,使水津四布而渴止。

總結
此方針對消渴病「氣陰兩傷、肺胃燥熱」之核心病機,通過清熱補氣、潤燥生津,調節水液代謝,改善多飲消穀之症,體現中醫「治消渴需調氣陰」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乾楮葉(炒)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定粉各1兩。
上為細末,取豬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煎人參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消渴病人,陰虛火旺者,症見消渴減食,飲水不休,口乾舌燥,小便頻數者。陰虛火旺者,忌食辛辣、燥熱之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楮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乾楮葉(炒)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定粉1兩。 主治:消渴減食,飲水不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