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瀉白散

加減瀉白散

JIA JIAN XIE B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腎經 15%
心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0%
肝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瀉白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肺熱,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緩解。
  2. 利水消腫,通淋止痛: 桑白皮亦能利水消腫,通淋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桑白皮在加減瀉白散中,發揮清肺熱、宣肺止咳,以及利水消腫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瀉白散中加入地骨皮,是基於其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方中以瀉白散為基礎,用於治療溫熱病邪入營血,出現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脈數等症。

地骨皮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涼血,退虛熱,並可解毒,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相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涼血,解毒退熱,達到治療溫熱病邪入營血的目的。

加減瀉白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瀉白散本身以瀉火解毒為主,但若患者正氣不足,則容易導致虛火上炎,加重病情。人參性溫補氣,能扶正固本,使正氣充足,更有效地抵抗邪氣,促進康復。
  2. 調和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人參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傷脾胃,避免副作用。

因此,加減瀉白散中加入人參,既能扶正固本,又能調和藥性,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加減瀉白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滲濕止瀉: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功效。瀉白散主治濕熱蘊結,熱盛傷津,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不暢等症狀。茯苓可以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並幫助滲濕止瀉,緩解濕熱蘊結的病症。
  2. 滋陰清熱,和中緩急:茯苓還能滋陰清熱,和中緩急。瀉白散中藥物多偏燥熱,茯苓加入可起到滋陰清熱的作用,避免藥物燥烈傷津。同時,茯苓能和胃健脾,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

加減瀉白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方劑中因熱毒熾盛,容易耗傷津液,導致口渴咽燥等症狀,知母可以清泄內熱,滋潤津液,緩解熱毒耗傷津液所致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 知母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的作用,並能有效抑制熱毒蔓延,促進體內陰液的生成,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減瀉白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加減瀉白散主治熱毒壅盛、肺胃失和所致的發熱、咳嗽、口渴、便祕等症,黃芩可清解肺胃熱毒,起到降火的作用。

2. 瀉火解毒: 黃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感染引起的炎症反應。加減瀉白散中,黃芩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瀉白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肺炎喘嗽:此方主治因肺熱壅盛或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喘症狀,表現為咳嗽氣促、痰多黏稠、胸悶發熱,甚則呼吸困難。其病機與肺氣失宣、痰熱內蘊或風寒外束相關,古代醫家透過瀉肺清熱、疏風散寒以平息喘嗽。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分析

核心藥物組成

  1. 桑白皮

    • 性味甘寒,歸肺經,為瀉肺平喘要藥。
    • 能清瀉肺中實熱,化痰止咳,尤善治肺熱咳喘、痰黃黏稠之證。
  2. 地骨皮

    • 性味甘寒,歸肺、腎經,擅清虛熱及肺中伏火。
    • 與桑白皮協同,增強清瀉肺熱之效,兼顧陰分熱邪,防止熱傷陰液。
  3. 甘草(生用或炙用)

    • 甘平調和諸藥,緩和桑白皮、地骨皮的寒性,保護脾胃;
    • 生用可清熱解毒,炙用則益氣潤肺,輔助平喘。

加減配伍邏輯

  • 外感風邪:加防風、荊芥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荊芥辛散風邪,輕揚透表。
    • 原理:風邪犯肺,肺氣上逆則喘,此二藥疏風宣肺,助肺氣宣發,解除表邪。
  • 外感寒邪:加麻黃、桂枝

    • 麻黃辛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枝辛甘溫,解肌散寒、溫通經脈。
    • 原理:寒邪束表,肺氣閉鬱,麻黃開泄肺氣,桂枝助陽化氣,共奏散寒平喘之效。

治療原理探討

  1. 清熱瀉肺為主

    • 桑白皮、地骨皮直折肺火,針對熱邪壅肺的病機核心,減少痰熱內生,緩解氣逆咳喘。
  2. 風寒兼證的動態調節

    • 風邪與寒邪均可使肺氣宣降失常。通過加減防風、荊芥或麻黃、桂枝,體現「辨證論治」思維,外邪去則肺氣自和。
  3. 標本兼顧

    • 方中以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清本熱,加味藥解表邪治標,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此方結構簡潔,藥味不多卻涵蓋清熱、疏風、散寒等法,展現中醫「同病異治」的靈活性,尤其適用於小兒肺炎喘嗽(古稱「肺風痰喘」)或成人外感咳喘屬肺熱兼表證者。

傳統服藥法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風,加防風、荊芥;寒,加麻黃、桂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肺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咳嗽口臭腹瀉口乾口渴多痰噁心反胃舌苔乾燥(舌乾)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瀉白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主治:痰結上焦。

加減瀉白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一。 組成: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參、白茯苓、肥知母、枯黃芩。 主治:肺炎喘嗽。

加減瀉白散,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三。 組成:桑皮、知母、橘紅、黃芩、貝母、桔梗、甘草、瓜蔞、地骨皮、蘇子。 主治: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燥或咳者。

加減瀉白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二。 組成:知母5錢,陳皮(去白)5錢,桑白皮1兩,桔梗5錢,地骨皮5錢,青皮(去白)3錢,甘草3錢,黃芩3錢。 主治: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

加減瀉白散, 出處:《醫學發明》卷四。 組成:桑白皮1兩,地骨皮7錢,甘草半兩,陳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白茯苓3錢。 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加減瀉白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一。 組成:桑白皮3錢,桔梗2錢,地骨皮1錢半,甘草(炙)1錢半,知母7分,麥門冬5分,黃芩5分,五味子20個。 主治:因膏粱而飲,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乾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