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散

HA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6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脾經 21%
心經 20%
腎經 12%
胃經 8%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蛤蚧散中含有蛤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蛤蚧性溫,入肺腎經,具有補肺益腎、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蛤蚧散常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咳喘痰多、腎虛腰痛、陽痿等症,蛤蚧作為主要藥材,可發揮其溫補肺腎、止咳化痰的作用,提升方劑療效。
  2. 蛤蚧與其他藥材配合,相輔相成,協同增效。 蛤蚧散中通常會加入其他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藥材,例如川貝母、款冬花、杏仁等,蛤蚧與這些藥材搭配,可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溫補肺腎、止咳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

蛤蚧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肺氣,增強藥力:蛤蚧本身性寒,善於清熱化痰,但其單獨使用可能耗傷肺氣,導致氣虛。人參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陰之效,與蛤蚧配伍,可補肺氣,增強藥力,避免蛤蚧寒性過強而傷及正氣。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蛤蚧散主要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哮喘等病症。人參與蛤蚧相配,一方面可以補肺氣,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蛤蚧的化痰止咳作用,從而達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蛤蚧散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蛤蚧散中含有蛤蚧、川貝母等藥材,性溫燥,容易耗傷脾氣,導致濕濁內停。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利濕化痰,協調藥性,防止燥熱傷陰。

二、寧心安神:茯苓能安神定志,緩解因肺熱燥咳、心煩不安等症狀所導致的失眠多夢。蛤蚧散中加入茯苓,可使藥性更平和,既能止咳化痰,又能安神定志,提高療效。

蛤蚧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降肺熱: 蛤蚧散以溫補肺腎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肺熱、燥熱症狀。知母性寒,入肺、腎經,能清熱瀉火,降肺熱,平衡蛤蚧散的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
  2. 滋陰潤肺,輔助蛤蚧散: 蛤蚧散中蛤蚧、川貝等藥物雖有潤肺之功,但知母亦能滋陰潤肺,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潤肺止咳功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狀。

蛤蚧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蛤蚧本身性溫燥,善於補肺益腎,但容易燥熱傷陰。川貝母的加入,可起到清熱潤肺、滋陰降火的平衡作用,避免蛤蚧燥熱傷陰,同時更能增強止咳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平和、全面。

蛤蚧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肺熱,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蛤蚧本身性溫,善於補肺氣,而桑白皮則可平衡蛤蚧的溫燥之性,防止其燥熱傷肺。
  2. 宣肺利氣,通鼻竅:桑白皮能宣肺利氣,通鼻竅,配合蛤蚧散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風散寒、通竅止咳的效果。

總而言之,桑白皮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蛤蚧的溫燥之性,更能增強其清熱化痰、宣肺利氣的效果,使蛤蚧散的功效更加全面。

蛤蚧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蛤蚧性溫燥,入肺經,若單獨使用容易傷陰耗津,而甘草性甘平,入脾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蛤蚧的燥熱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 synergize: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潤肺止咳的功效,與蛤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痰止咳、平喘止喘的功效,增強了蛤蚧散的整體治療效果。

蛤蚧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與蛤蚧散中其他藥材,如蛤蚧、川貝母等,共同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之效。

二、宣肺解表:杏仁亦可宣肺解表,對於風寒咳嗽、痰多喘咳等症,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杏仁的加入,既能加強蛤蚧散潤肺止咳的功效,又能起到宣肺解表的輔助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蛤蚧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醫書古籍的記載,蛤蚧散的主治功效主要圍繞於以下幾個方面:

1. 肺痿咳嗽,咯唾膿血:

  • 多部醫書如《衛生寶鑒》、《聖濟總錄》、《博濟方》、《兒科要略》等皆提及蛤蚧散用於治療肺痿咳嗽,或稱肺壅嗽。此類咳嗽的特徵為久咳不止,且伴有咯唾膿血。
  • 《醫方考》進一步闡釋此類病症為「二、三年肺氣上喘,咳嗽膿血」,說明病程較長,肺臟損傷較為嚴重。
  • 《本草簡要方》亦描述此方用於治療肺痿失音,咳吐膿血,可見肺臟功能嚴重受損。

2. 久咳失音:

  • 《類證治裁》多次提及蛤蚧散用於治療久咳失音,並分析此種失音可能與陰虛勞嗽,相火爍金有關。
  • 《雜病廣要》亦記載蛤蚧散能治療積勞久咳導致的失音。

3. 虛勞咳嗽,咯血,潮熱盜汗:

  • 《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痰火點雪》及《雜病廣要》等多部醫書皆指出,蛤蚧散適用於治療虛勞咳嗽,伴有咯血、潮熱盜汗、不思飲食等症狀,說明此方亦能針對虛勞體質的症狀。
  • 《奇效良方》的加減方更體現了針對不同症狀的考量,如加入肉桂以溫陽散寒,但提醒熱證患者需謹慎使用,可改用細辛。

4. 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 《衛生寶鑒》、《兒科要略》及《醫方考》皆提及蛤蚧散用於治療「滿面生瘡,遍身黃腫」的症狀,顯示此方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
  • 《醫方考》更詳細解釋此乃正氣衰而邪氣盛的表現,並認為蛤蚧具有「排血氣之毒」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蛤蚧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滋陰補肺,補益肺氣:

  • 蛤蚧為君藥,具有滋陰補肺的功效,能直接針對肺臟的虛損。人參益氣補虛,扶正固本。
  • 多數醫書提到,久咳不癒多因肺氣虛損,此方以補虛為主要治療方向。

2.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川貝母、知母、桑白皮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可緩解咳嗽症狀。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的功效。
  • 多種記載指出,蛤蚧散針對「肺氣上喘咳嗽」,可見其平喘作用。

3. 調和脾胃,利水消腫:

  • 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消腫的功效,能調理脾胃,增強身體的運化功能。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能緩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

4. 清解毒邪,調和氣血:

  • 蛤蚧具有排血氣之毒的功效,針對滿面生瘡,遍身黃腫等症狀,有解毒清熱的作用。
  • 人參補益氣血,可增強身體的抗邪能力。

綜上所述,蛤蚧散主要通過滋陰補肺、補益肺氣、清熱化痰、止咳平喘、調和脾胃、利水消腫等多重作用,針對肺臟虛損引起的久咳、失音、咯血、膿血等症狀進行治療,同時兼顧虛勞體質和解毒功效,從而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蛤蚧1對(雌雄頭尾全者,不得有蛀蚛,水洗淨,焙乾),枇杷葉(拭去毛)3分,柴胡(去苗)半兩,紫菀(淨洗,焙乾)3兩,貝母(去心,炒)1兩,人參半兩,鹿角膠(炙燥)3分。
上為細散。
每用梨1顆,去皮,細切,淨器研之,生絹濾自然汁於銀器內,用藥末半錢匕,入梨汁中,以慢火熬3-5沸取出,食後、臨臥服。去枕仰臥一飯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蛤蚧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氣喘肺結核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胃腸出血咳嗽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蛤蚧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二。 組成:蛤蚧1對(酒炙),乳香1錢,木香1錢,白茯苓1錢,丁香1錢,茴香1錢,川山甲2錢。 主治:脾胃氣攻心刺痛。

蛤蚧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蛤蚧1對(用醋少許塗,炙令赤色),白羊肺1兩(分爲3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款冬花1分,胡黃連1分。 主治:肺勞咳嗽。

蛤蚧散, 出處:《三因》卷十二。 組成:蛤蚧1對(炙),成煉鍾乳半兩,款冬花半兩,肉桂半兩,白礬(飛過,别研)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元氣虛寒,上氣咳嗽,久年不癒。

蛤蚧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蛤蚧1對(酥炙),槐角2兩(炒黃),杏仁(去皮)1兩,茯苓1兩,皂角1兩(去皮,酥炙),鹿角膠(炙,爲末)。 主治:勞嗽吐血,涎痰不利。

蛤蚧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蛤蚧1對(雌雄頭尾全者,不得有蛀蚛,水洗淨,焙乾),枇杷葉(拭去毛)3分,柴胡(去苗)半兩,紫菀(淨洗,焙乾)3兩,貝母(去心,炒)1兩,人參半兩,鹿角膠(炙燥)3分。 主治:咳嗽,咽嗌不利。

蛤蚧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蛤蚧1對(新好者,用湯洗10遍,慢火內炙令香,研細末),人參2兩,茯苓2兩,知母2兩,貝母(去心,煨過,湯洗)2兩,桑白皮2兩,甘草5兩(炙),大杏仁6兩(湯洗,去皮尖,爛煮令香,取出,研)。 主治:肺痿咳嗽,即肺壅嗽。三二十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