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固本啓脾丸

培元固本啓脾丸

PEI YUAN GU BEN QI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活人方》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脾經 28%
肺經 28%
腎經 14%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培元固本啟脾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健脾益肺的功效。對於脾虛氣弱、食慾不振、疲乏無力等症狀,人參可以起到補益脾氣、增強脾胃功能的作用,從而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

2. 培元固本: 人參具有補氣固本、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對於體虛之人,人參可起到固本培元、強壯體質的作用,從而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發生。

培元固本啟脾丸中使用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茯苓能補脾胃之氣,利水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有助於改善因脾虛濕困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寧心安神:茯苓能滲濕利水,使心神安定,並可改善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因此,培元固本啟脾丸中加入茯苓,可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培元固本、調理脾胃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培元固本啓脾丸主要針對「脾、肺、腎三臟元氣長期虧虛」所致的一系列症狀:

  1. 病機核心

    • 清陽之氣(即人體輕清上升之陽氣)本應充養四肢,但因元氣虛弱而「沉陷於至陰之下」(即下焦陰分),無法上升布散,導致臟腑機能低下。
    • 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肺主氣之宣發。三臟虛損則氣機升降失司,水穀精微不化,反趨下焦而為泄瀉。
  2. 臨床表現

    • 時間特徵:泄瀉多發於「黎明或午前」,此為陽氣初升之時,然虛弱之陽氣無力固攝,反隨氣陷下迫而瀉(與「五更瀉」機理類似,但病位更廣)。
    • 症狀特點:久瀉無度、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骨骼痿弱(「形消骨痿」),顯示氣血生化乏源,已累及根本。
  3. 治療方向

    • 「培元固本」強調補益脾腎之氣以復根本,「啓脾」則著重激發脾臟運化功能,使清陽得升,瀉痢自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解析

  1. 六神丸1料

    • 傳統六神丸多由麝香、牛黃、蟾酥等組成,具開竅醒神、解毒消腫之效。然此處可能為「六味地黃丸」之誤(因六神丸以解毒為主,與「培元固本」邏輯不符;而六味地黃丸補腎陰,更契合久瀉傷陰之病機)。
    • 若為六味地黃丸
      • 熟地、山茱萸、山藥補腎填精,澤瀉、茯苓滲濕泄濁,丹皮清虛熱,可滋腎陰以固下焦,兼防久瀉傷陰化熱。
  2. 人參(二兩)

    • 大補元氣,益肺脾之氣,助升提清陽。人參能「治裡虛生脈、瀉火固表」,在此處可振奮衰憊之氣,改善「精神虛憊」。
  3. 茯苓(四兩)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既助人參健脾益氣,又通利濕濁以防補益壅滯。其「淡滲下行」之性,配合米湯送服,可引藥入脾。

(二)配伍與治療原理

  1. 補瀉兼施

    • 人參、六味地黃丸(推測)補益脾腎之氣陰;茯苓滲濕以疏通氣機,避免純補留邪。
  2. 時間醫學應用

    • 要求「黎明米湯送下」,因黎明時陽氣初生,此時服藥可借自然界陽氣升發之勢,助體內清陽上騰,斂瀉固脫。
  3. 米湯送服意義

    • 米湯(粳米汁)甘平益胃,能「養胃氣、助藥力」,尤其適合久瀉傷及胃氣者,可緩和藥性,促進吸收。

(三)推測整體功效

  1. 補腎健脾:針對脾腎兩虛、清陽下陷之病機,通過補益氣陰、升提固攝,恢復正常氣化功能。
  2. 調節氣機升降:使下陷之清陽得升,水穀精微得以輸布,從而改善泄瀉、消瘦、痿弱等症。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思想,既補先天腎與後天脾,又兼顧濕濁內阻之標,適合慢性虛損性泄瀉之調養。

傳統服藥法


六神丸1料,人參2兩,茯苓4兩。
黎明米湯送下,宜於久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培元固本啓脾丸, 出處:《活人方》卷四。 組成:六神丸1料,人參2兩,茯苓4兩。 主治:脾肺腎元氣久虛,清陽不能實四肢,而反沉陷于至陰之下,不克啓發,凡交黎明或午前,随氣下迫泄瀉數次,日久無度,而精神虛憊,形消骨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