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飲

怔忡飲

ZHENG CHO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脾經 30%
心經 20%
胃經 10%
腎經 10%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怔忡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心安神: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心、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安神定志的功效。怔忡多因心神不寧、痰濁上擾所致,半夏能化痰降逆,使心神安定,從而緩解怔忡症狀。

2. 燥濕化痰: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痰濁阻滯心脈,亦可導致怔忡。半夏能化解痰濕,使心脈通暢,改善怔忡症狀。

因此,半夏在怔忡飲中發揮著鎮心安神、燥濕化痰的雙重作用,是治療怔忡的重要藥物之一。

怔忡飲中包含茯苓,其原因主要在於茯苓的以下兩點功效:

  1. 寧心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怔忡往往源於心神不安,而茯苓能補益心脾,使心神安定,從而緩解怔忡。
  2.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排除體內濕邪,使心氣通暢,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一些心悸怔忡患者,也可能伴隨水濕內停,茯苓能利水滲濕,從而改善心悸症狀。

總之,茯苓在怔忡飲中,起著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作用,對於緩解怔忡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怔忡飲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益氣固元,安神定志: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安神定志之功效。怔忡多因心氣不足、心神不安所致,人參可補益心氣,安神定志,從根本上緩解怔忡症狀。
  2.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怔忡飲中其他藥物如茯苓、酸棗仁等也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人參與之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的作用。人參的補氣作用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安神定志的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怔忡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怔忡飲主治「心懼怯,如人欲捕之狀」,即心臟悸動不安、驚恐膽怯,患者自覺心中惕惕然,如被人追捕般的恐慌感。此症屬中醫「怔忡」「驚悸」範疇,多因氣血虛弱、痰擾心神或心膽氣虛所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解析

    •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功擅化痰降逆,和胃消痞。《醫學入門》言其「治痰飲上氣,心下堅滿」,能祛除體內痰濁,防止痰蒙心竅而致心神不寧。
    •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本草綱目》稱其「益心脾,安魂魄」,可導心下停水,安定浮越之神志。
    • 人參:甘微苦溫,歸脾肺心經,大補元氣,安神益智。《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能固攝心氣,改善因氣虛所致之驚恐不安。
  2. 配伍邏輯

    • 痰氣並治:半夏配茯苓,為經典化痰組合(如二陳湯),針對痰濕內阻、擾亂心神之病機。痰去則心氣得通,神志自安。
    • 扶正祛邪:人參補益心脾之氣,茯苓健脾助運,二者協同增強正氣,使氣足則神定;半夏降逆化痰,標本兼顧,共奏補虛祛痰之效。
  3. 治療原理

    • 化痰寧心:痰濕內生,上蒙心竅可致心悸不寧。半夏、茯苓化痰滲濕,切中「無痰不作眩(悸)」之病機。
    • 益氣定志:人參補氣以壯膽,契合「心膽氣虛」之證。氣血充盛則心神得養,恐懼自消。

三、綜論
怔忡飲結構簡練,體現「痰氣同治」與「補瀉兼施」之法,適用於氣虛夾痰所致之心神動搖。其組方思路與後世「六君子湯」(補氣化痰)或「溫膽湯」(化痰安神)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專注於心膽虛怯之證,臨床可活用於現代醫學之焦慮症、神經官能症等屬痰氣交阻者。

傳統服藥法


半夏、茯苓、人參各等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怔忡飲,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半夏、茯苓、人參各等分。 主治:心懼怯,如人欲捕之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