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25%
脾經 22%
腎經 18%
胃經 5%
膀胱經 0%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枇杷葉散

整體功效:熱化痰,和胃止嘔。

主治: 翻胃嘔吐霍亂

翻胃嘔吐,霍亂。翻胃嘔吐,指的是胃部翻轉,導致嘔吐的症狀;霍亂,指的是一種急性腸胃炎,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症狀。枇杷葉散具有清熱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翻胃嘔吐、霍亂的症狀。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苡仁、麥冬、橘紅各等分。
降肺氣。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散由枇杷葉、人參、茯苓、白茅根、半夏等中藥組成。枇杷葉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寧心安神的功效;白茅根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這些中藥配合使用,可以起到清熱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枇杷葉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服用枇杷葉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
霍亂
神經性厭食症
心內膜炎
胃及十二指腸炎
百日咳
心包炎
低血壓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營養不良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枇杷葉1分(拭去毛,微炙黃),母丁香1分。 主治:小兒吐乳不定。

枇杷葉散,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五。 組成:枇杷葉、苡仁、麥冬、橘紅各等分。 主治:降肺氣。主治:勞嗽。

枇杷葉散, 出處:《本事》卷四引龐老方。 組成:枇杷葉(去毛)1錢,人參(去蘆)1錢,茯苓(去皮)半兩,茅根2分,半夏3分(湯浸7次)。 主治:定嘔吐,利膈。主治:翻胃嘔吐,霍亂。

枇杷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鮑氏方。 組成:枇杷葉(去毛)3錢,生薑3錢,罂粟殼(去瓤蒂)3錢。 主治:伏暑暴瀉。暑天有初感便瀉,或赤或白,小便不利,煩躁而嘔,用五苓散、六和湯未止;兼治暑毒。

枇杷葉散,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人參半兩,枇杷葉(去毛,以棗汁炙令黃)半兩,白朮半兩,陳皮半兩,前胡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茯苓半兩,桔梗1分,甘草1分,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 主治:調適陰陽,和養脾胃。主治:食飲易傷,腹脅痞滿,口乾多渴,常欲飲冷,四肢倦怠,大便不利。

枇杷葉散, 出處:《局方》卷二。 組成: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陳皮(湯浸,去瓤,焙)半兩,丁香半兩,厚朴(去皮,塗薑汁炙)4兩,白茅根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乾木瓜1兩,甘草(炙)1兩,香薷3分。 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怔忡飲

相似度 75%

白扁豆散

相似度 66%

參甘苓夏湯

相似度 66%

清膈飲

相似度 66%

七物飲

相似度 61%

參苓桂朮湯

相似度 60%

大聖膏

相似度 60%

二陳理中湯

相似度 60%

至聖散

相似度 57%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