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ex Hubb. Rhizoma Imperatae Cylindricae, Imperata cylindrica (L.) Rhizome of Woolly Grass, White Grass, Rhizomaimperatae
- 別名:寒草根,白茅菅,絲茅,堅草根,茹根,地筋,地菅,地節根,茅根,甜草根,萬根草,茅草根,絲毛草根,兼杜,蘭根,白茅草,白花茅根
- 藥品來源:禾本科植物白茅的乾燥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曬乾,除去鬚根及膜質葉鞘,捆成小把。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陝西, 陜西, 華東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路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茅根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白茅根,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為具有顯著止血功效的中藥單方。其止血機理,歷代醫家多從其寒涼、甘潤的藥性來闡述,並結合不同病症進行分析。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其“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點明瞭其止血功效與補益氣血、清熱利濕的關聯。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白茅根甘寒能除內熱,內熱是許多出血癥狀的根本原因,因此其能治吐血、衄血、崩漏等症。書中認為,白茅根甘能益血,涼血和血,瘀血消散,則出血自止。
多部本草著作都記載了白茅根的止血作用。例如,《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婦人崩中”;《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其能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滇南本草》則直接指出其“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這些記載涵蓋了不同種類的出血症狀,例如鼻出血、吐血、月經過多、產後出血等,說明白茅根的止血功效並非單一作用於某一特定出血類型。
《本草求原》認為白茅根“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這指出了其止血機制與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息息相關。《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其“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說明其涼血而不致瘀血積聚,是其止血功效的重要特點。《本草綱目》則總結其止血功效源於其甘寒的特性,能除伏熱,利小便,從而達到止血、治療黃疸水腫等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白茅根止血功效的描述,均指向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利尿的藥理作用,通過改善內環境,達到止血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白茅根的運用和理解略有差異,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參考專業醫生的意見。
- 《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
2. 清熱瀉火
白茅根,其清熱瀉火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運用於臨牀。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甘寒的藥性特點。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白茅根能「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此處的「勞傷虛贏」多指因內熱導致的體虛狀態,而白茅根的甘寒之性,可以滋養脾胃,清除內熱,從而達到補益中氣的目的。 《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白茅根的甘味能補脾,寒性雖寒卻不傷胃,能除內熱,並通過益脾補中、涼血除熱來解決血瘀寒熱等症狀。
《名醫別錄》中指出白茅根「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五淋」指泌尿系統疾病,其成因多與濕熱有關,白茅根的清熱利濕功效,能有效改善此類症狀。「除客熱在腸胃」則說明其能清除腸胃積熱。
《本草求原》則精煉地總結道:「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它能清洩肺胃伏熱,並涼血止血,是治療熱血妄行諸症的要藥。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分析了其寒涼甘甜的特性,說明其涼血而不傷正氣,並能治療因火逆、胃熱等導致的吐衄嘔血、喘滿等症。其甘寒多液的特性,又能止渴生津,清熱解毒。
綜上所述,白茅根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透過其甘寒的特性,滋陰養血,清熱利濕,從而達到平衡陰陽,調理臟腑,最終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泌尿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婦科等多個方面。
3. 利水消腫
白茅根,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在歷代醫籍中記載著其顯著的利水消腫功效,其機理精妙,值得細細探究。
《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白茅根「利小便」,後世醫家更進一步闡述其作用機制。《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茅根「甘寒能除內熱」,而小便不利往往源於內熱。內熱既解,則小便自然通利,水腫也就得以消退。此書更進一步指出,白茅根「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排水,而是透過益氣健脾,從根本上解決水液代謝失衡的問題。《本草正義》則更精闢地指出,白茅根「甘寒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同時,還能兼顧涼血而不傷正氣,尤其對於因血熱瘀滯導致的水腫,效果更佳。
《名醫別錄》記載其「下五淋」,《日華子諸家本草》提及其「通血脈淋瀝」,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白茅根利尿通淋的作用,說明它能有效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因水液代謝障礙導致的腫脹。《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功效:「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點明瞭白茅根利水消腫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更能解決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水腫和黃疸。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茅根利水消腫功效的認識,不僅限於單純的利尿作用,更深入探討其清熱、涼血、益氣健脾等多方面作用,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這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臨牀經驗的積累。
- 《神農本草經》:「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
- 《本草綱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衝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
4. 生津止渴
白茅根,味甘性寒,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止渴良藥,其生津止渴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並被賦予豐富的理論詮釋。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皆提到白茅根「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而《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解釋,勞傷虛贏必伴隨內熱,白茅根甘寒能除內熱,且「甘則雖寒而不犯胃」,故能滋補而不傷胃氣,從而達到益氣生津的效果。其生津的機制,與其清熱作用密切相關。 內熱消退,津液自然得以生成,渴症也就得以緩解。 《本草經疏》更明確指出:「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說明白茅根的生津止渴,與其清熱利濕、涼血的功能息息相關。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指出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肯定了其清熱利尿對於止渴的關鍵作用。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其止渴機制:「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強調其甘寒的特性,能清洩肺胃之伏熱,從而達到生津止渴之效,且不會像其他苦寒藥物一樣傷及正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白茅根的生津止渴功效,主要源於其甘寒的特性,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從根本上解決體內熱邪,促進津液生成,最終達到止渴的目的。 這也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
5. 清熱利尿
白茅根,其清熱利尿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諸多古代醫籍對其療效皆有記載,本文將結合《名醫別錄》、《日華子諸家本草》、《本經逢原》、《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本草正義》、《本草求原》等典籍,分析其清熱利尿機理。
《名醫別錄》記載白茅根能“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說明其具有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和清熱止渴的功效。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腸胃積熱。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強調其“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指出白茅根能調理婦女月經不調,並能利尿通淋。
《神農本草經》及《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白茅根“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機理:白茅根甘寒,能除內熱,益脾補中,並因其涼血益血之性,能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崩漏等,而利尿則源於其能解內熱。
《本草綱目》則精闢地指出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並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各種出血、嘔逆、喘急、消渴、黃疸水腫等症。其清熱利尿的功效,與其甘寒的藥性息息相關,能清解體內伏熱,促進尿液排出。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說明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能有效治療各種出血症,以及因熱邪導致的胃腸不適,同時還能“止渴生津”,滋潤乾燥的肺胃。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白茅根的清熱利尿功效主要體現在其甘寒的藥性上,通過清解體內伏熱,涼血益血,以及促進體液代謝,達到治療各種熱症、出血症和尿路感染的目的。 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中發現的利尿作用,以及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也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6. 清熱涼血
白茅根,味甘性寒,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清熱涼血的良藥,其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其能「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指出其不僅能清熱涼血,更能益氣補中,說明其清熱並不傷正氣。 《本草經疏》則進一步闡述其清熱涼血的機理:「甘寒能除內熱」,並由此解釋其治療勞傷虛贏、小便不利、血淋、崩中等症的效用。書中提到,白茅根的甘寒之性,能補益脾胃,而甘味能滋養血分,寒性則能清熱解毒,從而達到涼血止血、通利小便的效果。 這與《本草正義》中所述「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的觀點相符,說明其涼血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而是溫和有效的。
《名醫別錄》記載其可「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說明其能清解腸胃濕熱,並能止渴生津。《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指出其「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強調其在婦科疾病上的應用。 《本草求原》更精闢地指出白茅根「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說明其清熱範圍涵蓋脾胃和肺,並能滋生津液,從而達到涼血的目的。 《本草綱目》總結其功效為「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全面概括了白茅根的清熱涼血、利尿消腫等多方面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白茅根清熱涼血功效的認識,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其藥理作用機制,並佐以豐富的臨牀應用經驗,印證了其在治療各種熱證出血、小便不利等疾病中的顯著療效。
- 《本草正義》:「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洩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洩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洩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洩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
7. 清胃熱
白茅根,其清胃熱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且見諸於多部經典醫籍。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寒涼瀉火」,而是藉由其獨特的甘寒特性,達到清熱而不傷正氣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首載其「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已點明其具有清熱、利水、補益之功效。此處「勞傷虛贏」往往伴隨內熱,而白茅根的甘寒之性,可滋陰清熱,且不傷胃氣,故能治本。 《本經逢原》進一步指出,白茅根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乾紫不起」,說明其能清泄胃中鬱熱,並對因熱邪導致的泌尿系統炎症亦有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闡釋其機理:「甘寒能除內熱」,「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白茅根的甘寒之性,能清泄血分之熱,解血瘀,從而達到止血、利尿的目的。這也與《滇南本草》記載的「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相符。
《本草求原》認為白茅根「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強調其清熱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胃,而是能清泄肺胃之伏熱,並滋生津液。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說明:「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此處突顯白茅根清熱涼血之效力,且不致造成瘀血。
綜上所述,白茅根清胃熱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寒涼之力,而是其甘寒並濟、滋陰清熱的特性,使得它能有效清泄胃熱,同時又不傷及脾胃之正氣,故為治療胃熱之佳品。 其應用也並非侷限於單純的胃熱,更涉及到與熱邪相關的諸多症狀,例如血熱、尿路感染等。
8. 解酒毒
古籍記載中,白茅根的解酒毒功效主要見於《本草綱目》。李時珍明確指出白茅根「解酒毒」,並闡述其機理:「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 此處「伏熱」指隱伏於體內的熱邪,酒後肝臟負擔加重,容易產生內熱,而白茅根的甘寒之性,能有效清解這種伏熱。 同時,白茅根利尿的功效,有助於加速酒精及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緩解酒毒對人體的損害。
其他古籍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白茅根的解酒功效。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茅根「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酒後身體虛弱,氣血瘀滯,白茅根的補益和利尿作用能有效改善這種狀況。《本草求原》提及白茅根「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酒後常伴有脾胃濕熱,肺津不足,白茅根的清熱生津作用能緩解這些症狀,間接起到解酒作用。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說明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溫和且不傷正氣,適合酒後調理。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白茅根解酒毒功效的記載,主要基於其甘寒清熱、利尿解毒的藥性。其解酒作用並非直接中和酒精,而是通過清除酒後產生的內熱、利尿排毒、以及調理臟腑氣血來達到緩解酒毒症狀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理解,切勿單純依賴古籍自行用藥。
白茅根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白茅根味甘、淡、性寒,入肝、膽二經。具有清熱利濕、益氣生津、涼血止血之功,可保肝利膽。其多醣、生物鹼等成分有助於促進肝臟代謝,降低肝臟損傷風險。此外,白茅根能刺激膽汁分泌,促進膽汁流動,有助於防治膽石症、膽囊炎等膽道疾病。
2. 降血糖
白茅根性寒味甘、微苦,入脾、胃、肺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之功。臨牀多用於治療糖尿病、吐血衄血、肺熱咳嗽、尿路感染等症。
白茅根中含有茅根多糖、生物鹼等成分。研究表明,茅根多糖具有降血糖作用,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生物鹼具有抑制腸道糖吸收的作用,進一步降低血糖水平。
因此,白茅根可以通過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抑制腸道糖吸收等多種途徑降低血糖水平,是治療糖尿病的有效藥物。
3. 抗氧化
白茅根中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蘆丁等,此類成分具有顯著抗氧化活性,可以掃除體內自由基,降低氧化損傷,保護細胞免受破壞,協助維持健康。
自由基為具有不穩定性的分子或原子,會對細胞和組織造成氧化損傷,並誘發多種疾病。抗氧化劑則可中和自由基,降低氧化損傷,預防疾病。
白茅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或搗汁。
- 外用:適量,鮮品搗汁塗。
白茅根的炮製
- 乾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乾,簸淨碎屑。
- 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茅根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小便頻繁不渴者忌服。
- 因寒發呃逆、中寒嘔吐、濕痰積飲發熱者不得服(《本草經疏》)。
- 吐血因於虛寒者不宜服用(《本草從新》)。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建議使用。
- 對白茅根敏感或有過敏反應者不應使用。
- 有腸道梗阻、膽道梗阻等情況者不建議使用。
- 長期服用大劑量白茅根可能對腎臟產生負面影響。
白茅根相關的方劑
白茅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