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湯Ⅱ號

腎炎湯Ⅱ號

SHEN YAN TANG ⅡH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臨證醫案醫方》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肺經 19%
脾經 15%
心經 12%
膀胱經 8%
胃經 7%
肝經 6%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固精止遺: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腎炎常伴隨腎氣虛弱,導致腰膝酸軟、乏力、尿頻等症狀。巴戟天可補益腎氣,改善這些症狀。
  2.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巴戟天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腎炎導致的全身水腫。同時,巴戟天還具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腎炎引起的疼痛不適。

總而言之,巴戟天在腎炎湯Ⅱ號方劑中發揮著補腎固精、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整體症狀。

腎炎湯Ⅱ號方中加入淫羊藿,主要基於其 補腎壯陽、溫陽散寒 的功效。腎炎患者常伴有 腎陽虛弱、氣血不足 的表現,如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淫羊藿能溫補腎陽,改善腎臟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 緩解腎炎引起的症狀,並有助於 提升機體免疫力,進一步促進腎臟的修復。此外,淫羊藿還有 利水消腫 的功效,能幫助消除腎炎引起的水腫,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腎炎湯Ⅱ號方中加入補骨脂,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補氣,固攝精氣: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可溫補腎陽,固攝腎氣,對於腎氣虛弱、精氣外泄導致的腎炎病症,有溫補固腎之效。
  2.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補骨脂亦具利水消腫作用,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同時,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腎炎引起的發熱、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補骨脂加入腎炎湯Ⅱ號方中,可發揮溫補腎陽、固攝腎氣、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有助於治療腎炎病症。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加入附子,乃基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腎炎患者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痠痛等腎陽虛之症,附子性溫熱,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臟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邪凝滯,從而達到溫腎止痛、緩解腎炎症狀的目的。此外,附子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腎炎患者常伴隨氣虛,容易出現乏力、面色蒼白、自汗等症狀,黃耆可補益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腎炎引起的氣虛症狀。
  2. 利水消腫: 黃耆亦具利水消腫作用,能促進水液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對於腎炎引起的浮腫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黃耆在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可補氣固表,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體質,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加入黨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脾: 腎炎患者常伴隨脾腎兩虛,表現為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黨參性味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腎之功效,可改善患者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狀,為腎臟恢復提供營養支持。
  2. 增強免疫: 腎炎患者免疫功能往往低下,容易反覆感染。黨參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有助於預防感染,促進腎臟功能的恢復。

「腎炎湯Ⅱ號」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腎炎常伴隨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退水腫,改善尿量減少的狀況。同時,腎炎患者常出現脾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健脾寧心,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提高患者體質。此外,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的作用,能緩解腎炎患者的焦慮、失眠等症狀,有助於身心康復。因此,茯苓在「腎炎湯Ⅱ號」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能有效改善腎炎患者的症狀,促進其康復。

腎炎湯Ⅱ號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改善腎炎患者水腫、尿少等症狀。腎炎常伴有蛋白尿、血尿等症狀,薏苡仁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腎臟負擔,有利於病情緩解。
  2. 健脾益腎: 薏苡仁亦能健脾益腎,補益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腎炎的病程發展。腎炎患者多脾腎兩虛,薏苡仁能溫和補益脾腎,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腎炎患者常伴隨水腫、尿量減少等症狀,豬苓能利水消腫,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腎臟負擔。
  2. 健脾益腎: 豬苓兼具健脾益腎之效。腎炎常伴隨脾腎虧虛,導致水濕停滯,而豬苓能健脾利濕,補益腎氣,從根本上改善腎臟功能,促進腎炎的康復。

因此,豬苓在「腎炎湯Ⅱ號」方劑中,扮演著利水滲濕、健脾益腎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症狀,促進康復。

腎炎湯Ⅱ號方劑中包含石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石葦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腎炎引起的發熱、水腫、疼痛等症狀,石葦能有效改善。
  2. 利尿排毒,改善腎功能: 石葦能促進尿液生成,利尿排毒,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腎臟負擔,改善腎功能。對於腎炎患者,石葦有助於促進腎臟的恢復。

總而言之,石葦在腎炎湯Ⅱ號方劑中,能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以及利尿排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症狀,促進腎臟的恢復。

「腎炎湯Ⅱ號」中加入「白茅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水: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之效,可有效清除腎臟的熱毒,減少水腫,促進尿液排出。
  2. 涼血止血: 腎炎患者常伴有血尿,白茅根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控制血尿,減輕腎臟損傷。

因此,白茅根在「腎炎湯Ⅱ號」中起到清熱利水、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病情。

腎炎湯Ⅱ號中加入旱蓮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旱蓮草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腎炎患者常伴隨的發熱、尿血、血尿等症狀,旱蓮草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症狀。
  2. 利水消腫,通淋止痛:旱蓮草亦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之效。腎炎患者常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旱蓮草可促進利尿排泄,消退水腫,改善腎臟功能,緩解患者痛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慢性腎炎(脾腎陽虛型)」,其證候表現為:

  1. 水濕停聚:周身浮腫、小便量少,因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
  2. 陽虛內寒:形寒肢冷、舌淡胖嫩有齒痕,反映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肢體;脾陽虛弱,水濕不化。
  3. 脾腎虧損:腰膝酸軟無力、脈沉細無力,為腎精不充、脾氣虛弱的典型表現。

中醫認為「腎主水」,慢性腎炎久病及腎,導致腎陽衰微,火不暖土,連帶脾陽不振。水濕泛溢肌表則浮腫;陽虛不攝,故見寒象。此方以「溫補脾腎」為本,兼以「利水消腫」為標,契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腎陽

    • 巴戟天、仙靈脾、補骨脂、制附片
      此四味為溫腎助陽核心。巴戟天、仙靈脾補腎壯陽兼祛風濕;補骨脂溫脾固腎;附片大熱,回陽救逆,助命門之火。共奏「益火之源」之效,恢復腎氣化功能。
  2. 益氣健脾

    • 黃耆、黨參、茯苓、薏苡仁
      黃耆補氣升陽、利水消腫;黨參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針對「脾虛濕盛」之病機。脾健則水濕得運,與溫腎藥協同標本兼治。
  3. 利水通淋

    • 豬苓、石韋、白茅根
      豬苓專攻利水滲濕;石韋清利濕熱兼止血;白茅根涼血利尿而不傷陰。三藥配伍,增強利尿消腫之力,疏通水道。
  4. 佐治陰傷

    • 旱蓮草
      於溫陽利水劑中佐以少量旱蓮草,滋陰涼血,防止溫燥藥物耗傷陰液,體現「陰中求陽」之妙。

治療原理總結
全方以「脾腎同調」為主軸,透過溫陽化氣、健脾利水,恢復水液代謝機能。其配伍特點在於:

  • 補瀉兼施:溫補脾腎與利水滲濕並行,攻補得宜。
  • 剛柔相濟:大隊溫藥中佐以涼潤之旱蓮草,避免燥熱傷陰。
  • 標本同治:既治腎炎浮腫之標(利尿),更顧脾腎陽虛之本(溫補),符合慢性病調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巴戟天9克,仙靈脾9克,補骨脂9克,制附片5克,黃耆15克,黨參9克,茯苓12克,薏苡仁12克,豬苓12克,石韋15克,白茅根30克,旱蓮草9克。
健脾益腎,利尿消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腎炎湯Ⅱ號,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巴戟天9g,仙靈脾9g,補骨脂9g,制附片5g,黃耆15g,黨參9g,茯苓12g,薏苡仁12g,豬苓12g,石韋15g,白茅根30g,旱蓮草9g。 主治:健脾益腎,利尿消腫。主治:慢性腎炎(脾腎陽虛型)。周身浮腫,腰膝酸軟無力,小便量少,形寒肢冷,舌質淡胖嫩,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