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黃耆

HUANG QI
  • 英文名稱: Radix Astragali Membranaceus Milk-Vetch Root
  • 其他名稱:黃芪,炙黃耆,生黃耆,百藥棉,棉耆,戴糝,戴椹,蜀脂,獨椹,獨根,北黃耆,百本,土山爆張根,王孫,綿黃耆,二人抬,綿耆,百藥綿,生耆
  • 藥品來源:豆科植物黃耆(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蒙古黃耆A. membranaceus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乾燥根。
  • 道地藥材:山西,河北,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遼寧,吉林,山東,黑龍江,陜西,寧夏,內蒙古,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山坡,灌叢,山坡灌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最後更新日:2023-04-10

黃耆的傳統功效

黃耆

1. 補氣

黃耆補氣生血,補氣行滯中醫認為氣血同源,「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即氣血可以相互影響,補氣能生血,而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黃耆為補氣之聖藥,用黃耆可補氣養血,起去疾散結之效。

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古代典籍

2. 補血

研究表明黃耆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RBC 比容,增加紅細胞數,體現了其補血作用。

黃耆是補氣藥,但也有「補血」作用,這提示中醫關於氣血同源之說是有道理的,也說明瞭無形之氣的作用可通過有形之血而顯示。

此外,黃耆還能防治因輻射而造成的外周血白細胞,骨髓有核細胞數量的減少,促進造血乾細胞的分化和增殖,並能預防腹腔巨噬細胞因輻射而致的吞噬功能下降,從而證明黃耆對造血和免疫系統有保護作用。

3. 補中益氣

黃耆補中益氣,性甘溫,為補氣之要藥。《珍珠囊》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4. 利水消腫

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黃耆能補氣利尿,故能消腫。常與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耆湯。現以黃耆為主,配伍補脾腎、利水濕之品,治療慢性腎炎彈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亦頗為有效。

5. 升陽

用治中氣下陷證。「凡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而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者,黃耆能補中益氣,升舉清陽,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如補中益氣湯),以培中舉陷。

6. 固表止汗

黃耆益衛固表,《醫學啓源》載: 「黃耆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膿中火,脈弦自汗。」黃耆甘溫,主補肺脾之氣,肺氣旺,則表固汗止。

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黃耆能補肺氣、益衛氣,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氣虛弱,咳喘氣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黃耆為主,配伍百部、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亦頗有效。治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者配白朮、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實衛而防禦外邪。

黃耆能增強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易患感冒者服用黃耆後,可提高白細胞對病毒誘生干擾素的能力,使感冒次數明顯減少,降低發病率41.2% ~67.7%。

7. 健脾胃

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 用治脾胃氣虛症。黃耆擅長補中益氣。凡脾虛氣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朮(如耆朮膏),以補氣健脾。

若氣虛較甚,則配人參(參耆膏),以增強補氣作用,若中焦虛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黃耆建中湯),以補氣溫中;若氣虛陽弱,體倦汗多,常配附子(如耆附湯),以益氣溫陽固表。

用不同濃度的黃耆煎液於健康犬給藥,觀察其對在體犬小腸耗氧量的影響,發現不同濃度的黃耆煎液均可明顯增加小腸耗氧量,尤以高濃度的黃耆煎液增加小腸耗氧量更為顯著。

8. 生津止渴

黃耆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增加口腔和消化道的濕潤度,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9. 化腐生肌

黃耆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從而有助於促進傷口的癒合和恢復。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損傷,促進細胞的再生和修復,有助於加速傷口的癒合和恢復。

10. 解毒

黃耆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幫助人體對抗毒素和有害物質的侵害。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利尿排毒作用,能夠促進體內毒素的代謝和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積聚的毒素和有害物質,從而達到解毒的效果。

11. 止血

黃耆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增強血管壁的強度和彈性,促進血小板的凝聚,從而有助於止血。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栓的形成,從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一些與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例如風濕病、血栓形成等。

12. 排膿

黃耆被認為具有排膿作用。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促進巨噬細胞和T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進而幫助消除膿毒。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阻止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減少炎症反應,有助於治療膿毒等感染性疾病。

黃耆的現代功效

1. 預防腫瘤或抗癌

黃耆具有一定的預防腫瘤或抗癌作用。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對於預防和治療腫瘤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保護細胞免受損傷,進而減少細胞變異和發生腫瘤的風險。

2. 抗氧化

中醫認為腎氣虛和脾氣虛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黃耆為補氣之聖藥,益脾氣,補肺氣,故認為其有抗衰老作用。

近年來,通過實驗研究,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細胞生長和再生,保護肝、腎免受有害毒物的損傷,故可用於慢性腎炎,肝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的防治,以提高老年人的抗病能力,控制疾病的進程,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3. 抗菌、抗病毒

通過觀察人胚肺纖維母細胞的細胞病變和抑制複製指數,發現黃耆煎劑對水梪-帶狀皰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實驗證明:在柯薩奇病毒感染早期應用黃耆,對大鼠心肌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從感染病毒24~96 小時,黃耆組的各項電活動參數穩定地維持在略低於正常對照組水平,但顯著高於病毒對照組,提示黃耆具有抗病毒作用或具有保護心肌細胞免受病毒損害的功能。

4. 減少心血管疾病

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表明,黃耆對缺糖缺氧條件下培養大鼠心肌細胞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這一結果與黃耆對缺糖缺氧培養的大鼠心肌細胞所致的乳酸脫氫酶及細胞病變等保護作用相一致。

黃耆可加強心肌細胞的代謝及補償能力,從而在整體上使心肌細胞抗缺氧缺糖的能力提高 。

5. 提升免疫力

黃耆提升免疫功能,實驗室運用大黃造成的小鼠脾虛模型,應用黃耆及黃耆多糖後,其IL-2 活性比對照組明顯提高。

黃耆對60Co 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釋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酸性非特異性酣酶(ANAE) 陽性淋巴細胞比率、腳墊遲發超敏反應及RBC- ½b 受體花環率RBC- IC(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或提高作用。

研究發現黃耆提取成分F3為免疫增強劑,可提高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 2, 激活殺傷細胞(LAK)以提高對腫瘤殺傷效應。F3 還能逆轉環磷酰胺(CTX) 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現象,使患者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得到恢復,這對癌症的預防治療起積極作用。

黃耆具有免疫雙向調節作用,這也正是黃耆補氣固表之根本。對不同品種黃耆研究發現:正口黃耆、北黃耆對興奮細胞免疫作用最強、其次為綿黃耆,可見黃耆的產地不同對免疫功能的調節也不同。

6. 降血糖

黃耆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強人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保護胰島β細胞,減少胰島素抵抗,進而降低血糖水平。

7. 其他功效

黃耆具有防治骨質酥鬆的作用,用氫化可的松給大鼠灌胃,製成類固醇性骨質酥鬆動物模型,用黃耆水提液灌胃,每周6 次,持續60 天,提示黃耆能防治類固醇性骨質酥鬆。

黃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過敏體質者:對黃耆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 陰虛火旺者:黃耆性溫熱,適合用於氣虛體質者,但對於陰虛火旺體質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症狀。
  • 患有高血壓者:因為黃耆有升血壓的作用,所以對於患有高血壓的人應謹慎使用。
  •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對於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黃耆的安全性尚不明確,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黃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時應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如抗凝血藥、降血糖藥等。

黃耆相關的方劑

黃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
耳聾
白帶
心內膜炎
心包炎
慢性腎衰竭
甲狀腺腫
痢疾
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二尖瓣狹窄
三尖瓣疾病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心臟衰竭
胃下垂
脫肛
胃腸出血
子宮頸炎
膿痂疹
天疱瘡
背部膿瘡
全身性水腫
夜間盜汗
汗出(身體易出汗)
吐血
大便膿血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
糖尿病
腹痛
腎炎
心悸
胃潰瘍
慢性肝炎
牛皮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