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黃耆

HUANG QI

  • 英文名稱: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ex Bge. Radix Astragali Membranaceus Milk-Vetch Root
  • 別名:黃芪,炙黃耆,生黃耆,百藥棉,棉耆,戴糝,戴椹,蜀脂,獨椹,獨根,北黃耆,百本,土山爆張根,王孫,綿黃耆,二人抬,綿耆,百藥綿,生耆
  • 來源:豆科植物黃耆(膜莢黃耆,東北黃耆)蒙古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乾燥根。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青海, 西藏,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陜西, 寧夏, 內蒙古,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灌叢, 山坡灌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黃耆的傳統功效


1. 補氣

黃耆,其「補氣」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豐富,並非單純的「補」,而是多面向的提升人體元氣。

《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所謂「補氣」,並非僅指增加體力,而是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功能。氣虛者常表現為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這些都是正氣不足的體現,而黃耆正能通過補益元氣,從而改善這些症狀。《中國藥典》中列舉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症狀,皆與氣虛相關,黃耆的應用正是針對這些氣虛導致的病理變化。

除了「補氣」,黃耆還有「固表」作用。人體之表,如同城牆般保護著內在臟腑,而「固表」則是指加強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避免外感風邪入侵。對於表虛自汗的人,黃耆能收斂汗液,提高抵禦能力。

更進一步,《中國藥典》提到黃耆還有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這些功能與其補氣作用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例如,在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的情況下,黃耆能促進膿液排出,同時加速傷口癒合,這也與其補益元氣,增強機體修復能力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黃耆的「補氣」功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全面提升人體的整體機能,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的健康狀態。

2. 補血

黃耆,其補血功效雖不如當歸、熟地等藥材顯著,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提及其能改善因氣虛所致的血虛症狀。其補血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血分,而是間接通過「補氣」來實現。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血虛痿黃」。其中「血虛痿黃」指的是因血液不足導致的面色萎黃、肢體無力等症狀。黃耆在此處的作用,並非直接補血,而是通過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整體的運化功能,來改善血液生成及循環。氣為血之帥,氣盛則血旺,黃耆補氣後,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進而產生更多血液,改善血虛的症狀。

需注意的是,黃耆補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其強項在於「補氣」。 《中國藥典》中列舉的許多適應症,例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都與脾胃氣虛密切相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良好,才能更好地產生和運輸血液。因此,黃耆通過補益脾胃之氣,間接地改善了氣血不足的情況,從而緩解血虛的相關症狀,例如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等。 這與某些補血藥材直接滋養血液不同,黃耆的補血機制更偏向於整體調理,從根本上改善身體的運化功能。 因此,在運用黃耆治療血虛時,通常會配合其他具有直接補血功效的藥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3. 補中益氣

黃耆,單藥即能「補中益氣」,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現代藥典驗證。單方使用黃耆,主要體現其補氣的強大作用,此「中」非指胃腸,而是指人體的整體元氣。

《中國藥典》中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此處的「補氣」便是黃耆補中益氣的根本。它能提升人體的元氣,改善氣虛導致的諸多症狀,例如《中國藥典》提到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這些症狀皆因元氣不足,臟腑失養所致,黃耆則能從根本上扶正氣,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固表」則指黃耆能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氣虛者往往容易感冒、自汗,黃耆能固護肌表,減少外邪侵犯的機會。 其「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則體現了黃耆在促進體液代謝和組織修復方面的作用,對於癰疽、久潰不癒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這些功效說明黃耆的補氣並非單純的增加能量,而是涵蓋了提升整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加速組織修復的多方面作用。 因此,單方使用黃耆,便能有效地達到「補中益氣」之效,改善身體虛弱狀態。 其作用之廣泛,也體現了黃耆在中醫藥材中的重要地位。

4. 利水消腫

黃耆,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雖非其主效,卻在古代醫籍中有所記載,並經現代藥理研究部分佐證。單方使用黃耆利水消腫,其機理並非直接作用於腎臟排泄系統,而是透過補氣來達到間接利水之效。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功效,其中「利尿」即指其利水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藥典所述「利尿」並非針對一切水腫,而是與其補氣功效密切相關。 古人觀點認為,水腫多因氣虛導致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水液停滯所致。黃耆善於補中益氣,提升脾腎的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的目的。這與現代醫學中,一些因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等導致的氣虛性水腫的治療思路不謀而合。 單方應用時,黃耆補氣之力則成為關鍵。

若參考其他古代醫籍(雖題目未提供其他典籍,但可推測),其論述也多圍繞氣虛與水腫的關係。 例如,一些醫家可能會強調黃耆配合其他利水藥物,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單用黃耆則更適合於氣虛較重的輕度水腫。 總而言之,黃耆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獨當一面之長,而是其補氣功效的延伸和體現,在實際應用中,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謹慎考慮是否單獨使用,或配合其他藥物。

5. 升陽

黃耆,一味常用補益中藥,其「升陽」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其升陽之效,並非單純提升陽氣的熱度,而是通過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整體功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國藥典》中記載黃耆「補氣固表」,此「氣」即指人體之元氣,為生命之根本。元氣不足,則陽氣虛衰,表現為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黃耆能補益元氣,使元氣充盈,從而達到「升陽」的效果。 此處的升陽,更像是提升了人體的機能,讓機體自行調節,恢復正常的運作,而非單純的刺激陽氣。

再者,黃耆的「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功效,也能從側面印證其升陽作用。毒邪瘀滯,往往阻礙陽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黃耆通過利尿排毒,促進體內毒素排出,使陽氣得以順利運行,從而達到「升陽」的效果。 膿瘡難癒,也是由於正氣不足,邪氣盛行,黃耆則能促進組織修復,提升機體免疫力,使陽氣得以恢復,達到祛邪扶正,進而「升陽」的目的。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黃耆功效的描述,已涵蓋了其升陽作用的多個方面。其升陽並非單純的「溫補」,而是透過整體提升機體的正氣,使陽氣自然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升陽」是扶正祛邪的過程,是整體性的提升,而非單純的刺激。

6. 固表止汗

黃耆,其「固表止汗」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現代藥理研究佐證。其固表止汗的機理,主要在於其補氣的作用。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功效,其中「補氣固表」正是其止汗的根本。古人認為汗為津液外泄,而津液的正常運行,依靠於元氣的充盈。若元氣不足,則衛外不固,導致津液外洩而自汗。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能提升人體的元氣,充實衛氣,從而起到固表的作用,防止汗液過度流失。 這與現代醫學中,黃耆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蛋白質合成等作用相符,從而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汗腺分泌亢進。

換言之,黃耆並非直接作用於汗腺,而是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整體機能,改善氣虛的狀態。 這與許多古代醫家論述相契合。雖未明確指出具體典籍名稱,但諸多古代醫書中皆提及黃耆益氣固表之效,以此治療氣虛自汗等症狀。例如,許多古方中都將黃耆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用於治療表虛自汗、氣虛乏力等症狀,充分體現了黃耆在固表止汗方面的臨牀應用價值。總之,黃耆固表止汗的功效,是其補氣作用的直接體現,是通過整體提升人體功能來實現的。

7. 健脾胃

黃耆,其健脾胃功效雖非其主效,卻在古代典籍中有所提及,並可從其補氣功效推演而來。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此處「食少便溏」正是脾胃虛弱的典型症狀。

「食少」指胃納欠佳,食慾不振;「便溏」則是指大便稀軟不成形,皆為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表現。 黃耆補氣,而脾胃之氣為後天之本,氣足則脾胃功能得以提升。脾胃得氣,則運化水谷之能力增強,自然能改善食慾不振及大便溏瀉的問題。 此乃黃耆健脾胃功效之根本。

雖然《中國藥典》並未將健脾胃作為黃耆的首要功效,但其「補氣」功能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 古人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黃耆能補益元氣,則脾胃之氣自然充盛,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運作,從而達到健脾胃之效。 此種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通過整體提升人體元氣,間接改善脾胃功能,故其健脾胃之效相對緩慢而溫和。 總之,黃耆雖非專攻脾胃,但其補氣之效,亦可助力脾胃功能的恢復和提升。

8. 生津止渴

黃耆,其「生津止渴」功效雖未在《中國藥典》中被單獨列出,卻可從其所載功效中推演而出。典籍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而這些功效與生津止渴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

《中國藥典》中提及黃耆可用於「內熱消渴」,此處的「消渴」正是指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即口渴多飲。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有關,導致血糖升高,身體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應,反而會加劇體內水分的消耗,出現口乾舌燥,甚至多飲多尿的情況。而黃耆的「補氣」功效,可以提升機體的整體功能,改善細胞的能量代謝,從根本上緩解因能量供應不足而導致的津液虧虛。

此外,黃耆的「利尿」功能,看似與生津止渴無關,卻也間接發揮作用。過量的血糖會通過尿液排出,這會導致體內水分丟失,加重口渴。黃耆的利尿作用能促進代謝廢物排出,維持體內水液平衡,間接地減少因尿液排出過多而引起的津液不足。

雖然《中國藥典》未明確指出黃耆的生津止渴作用,但通過分析其「補氣」、「利尿」以及治療「內熱消渴」的功效,我們可以推斷其生津止渴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改善整體氣血運行,促進代謝平衡,最終達到緩解口渴的目的。 這說明黃耆的生津止渴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津液本身,而是通過整體調理達到生津的目的,是中醫“治本”思想的體現。

9. 化腐生肌

黃耆,單藥而功效卓著,其「化腐生肌」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並非憑空臆斷。 《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黃耆具有「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這正是其化腐生肌功效的體現。

從藥理角度分析,黃耆的「化腐生肌」並非直接殺滅腐肉,而是通過其獨特的補氣作用,從根本上促進機體的修復能力。 所謂「腐」,多因氣虛血瘀,正氣不足所致,傷口難以癒合,膿液積聚。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扶正的功效。它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增強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從而加速壞死組織的脫落和新組織的再生。

《中國藥典》中提及黃耆可用於「癰疽難潰,久潰不斂」,這正是其化腐生肌功效的臨牀應用。癰疽難潰,說明體內正氣不足,無法將膿液排出;久潰不斂,則是因正氣虛弱,組織修復能力低下。黃耆通過補氣,促進體內正氣充盈,一方面利於膿液排出,另一方面則加速傷口癒合,從而達到「化腐生肌」的效果。 因此,黃耆並非直接「消腐」,而是藉由提升機體自身修復能力,間接達到化腐生肌的目的。 這與現代醫學中提倡的提高免疫力、促進組織再生治療慢性傷口的理念,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10. 解毒

黃耆,其解毒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非單純依靠其「補氣」一途。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方面,而非直接與毒素產生化學反應的中和解毒。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此處的「託毒」並非指直接將毒素排出體外,而是指將體內鬱積的邪毒,藉由促進氣血運行,引導至體表或經由排泄系統排出。 這與黃耆的補氣功效密切相關,氣盛則能運化水濕,推動毒邪外散。例如,癰疽難潰時,黃耆能補氣助陽,促進膿液的形成和排出,達到託毒排膿的效果。

而「排膿」和「斂瘡生肌」則體現了黃耆解毒後的修復作用。膿液排出後,傷口需要癒合,黃耆的補氣功效能促進細胞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斂瘡生肌」的效果。這說明黃耆的解毒過程,更像是一個整體的修復過程,它不只是消滅毒素,更是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達到平衡狀態。

總而言之,黃耆的解毒功效並非直接的抗毒作用,而是通過其強大的補氣功效,促進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間接解毒,並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此種解毒機制,與現代醫學中免疫調節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因此,理解黃耆解毒的機制,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放在其整體的補氣功效中去理解。

11. 止血

黃耆,一味常見且重要的補益中藥,其止血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卻也見諸於古代典籍,並得到現代藥典的佐證。《中國藥典》記載其功能為「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其中「斂瘡生肌」一詞,已暗含止血之意。 傷口癒合需要氣血充盈,而黃耆正擅長於補氣。

古籍雖未單獨就黃耆止血功效作詳細論述,但從其補氣固表的功能推斷,其止血機制應與益氣固攝血液有關。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失其統攝,容易導致出血。黃耆補氣,如同鞏固了血液的「堤防」,使其不易外溢。 這在《中國藥典》所列的應用範圍中亦可窺見一二:「便血崩漏」即為出血症狀,黃耆被用於治療,說明其在某些出血情況下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此外,「斂瘡生肌」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黃耆的止血功效。傷口癒合過程中,首先需要止血,然後才能生肌長肉。黃耆促進傷口癒合的同時,也間接地發揮了止血作用。因此,黃耆的止血作用並非直接的血管收縮,而是通過整體性的益氣固表,從根本上提高機體的凝血能力,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整體調理的理念不謀而合。 需要注意的是,黃耆的止血功效通常是在氣虛所致的出血情況下發揮作用,對於其他類型的出血,則需要考慮配合其他藥物。

12. 排膿

黃耆,其功效眾多,其中「排膿」作用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記載,雖未如其補氣功效般廣為人知,卻也值得探討。《中國藥典》明確指出黃耆具有「排膿」的功效,並列於其「利尿託毒,斂瘡生肌」等功效之中。

《中國藥典》的記載,並未詳細闡述黃耆排膿的機制,但從其整體功效來看,其排膿作用應與其補氣、託毒功效密切相關。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順暢,而膿瘍的形成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邪毒蘊結有關。黃耆補氣,能促進氣血運行,使壅滯之邪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排膿的效果。同時,「託毒」功效也直接指向了其促進膿瘍外排的作用。膿瘍如未能及時排出,則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黃耆的託毒作用,則如同「引導」膿液向體表排出,加速癒合。

此外,黃耆的「斂瘡生肌」功效,則體現了其在膿瘍排盡後的癒合階段的作用。在膿瘍排出後,傷口需要修復,黃耆能促進肌膚再生,加速傷口癒合,避免留下疤痕。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黃耆的「排膿」功效的記載,雖簡潔,卻精確地指出了其在治療膿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機制與黃耆整體的補氣、託毒、斂瘡生肌功效息息相關,體現了中藥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單用黃耆治療排膿,效果可能有限,通常會和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黃耆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 增強LAK細胞活性: 黃耆多糖(APS)可以顯著促進小鼠脾細胞增生。經過體外IL-2誘導後,這些脾細胞的LAK(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活性比未注射APS的小鼠提高了70%~120%。同時,APS還可以降低體外IL-2的使用量達75%。
  • 直接抗腫瘤作用及協同效應: 在黑色素瘤B16細胞荷瘤鼠模型中,單獨使用APS(5mg/kg)的抗腫瘤效果與IL-2/LAK療法相當,荷瘤鼠生存期為21.57天,而對照組為15.71天。更重要的是,APS能顯著增強IL-2/LAK的抗腫瘤效果。APS與IL-2/LAK聯合應用,荷瘤鼠的生存期延長至24.86天,顯示出明顯的協同作用。
  • 免疫功能調節: APS和IL-2/LAK均能提高荷瘤鼠的脾NK細胞活性、IL-2產生能力和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APS對IL-2/LAK在這些免疫調節方面具有顯著的增強效應,這說明APS可能通過激活多種免疫細胞來發揮其抗腫瘤作用。

2. 抗病毒

根據現有研究,中藥黃耆在抗病毒方面展現出以下現代藥理作用:

  • 增強干擾素反應: 黃耆能增強機體細胞對病毒誘導產生干擾素的能力。對於易感冒人群,服用黃耆可以提高白細胞對病毒誘導干擾素的反應,進而顯著減少感冒次數,並降低發病率達41.2%~67.7%。
  • 直接抑制病毒複製: 體外實驗顯示,黃耆煎劑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通過觀察人胚肺纖維母細胞的細胞病變和抑制複製指數可得知。
  • 保護心肌細胞: 在柯薩奇病毒感染早期應用黃耆,對大鼠心肌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在病毒感染後24~96小時,黃耆組的大鼠心肌電活動參數穩定維持在略低於正常對照組的水平,但明顯高於病毒對照組,表明黃耆具有抗病毒作用,或具有保護心肌細胞免受病毒損害的功能。
  • 抑制特定病毒: 體外實驗顯示,在適當濃度下,黃耆對包括艾滋病毒(HIV)在內的多種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3. 抗衰老

黃耆,性味甘溫,補氣益中,中醫數千年來推崇其「久服輕身延年」之效。《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其能「補五臟,安筋肉,強筋骨」,此全面性的補益作用,正是其抗衰老機制的基礎。老化常伴隨五臟功能衰退、肌肉骨骼僵化無力,黃耆透過補益脾肺之氣,可提升機體整體活力,強化各系統的應對能力,延緩器官衰退進程。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了黃耆多糖在抗衰老方面的關鍵作用。黃耆多糖被證實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夠有效清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自由基是導致細胞氧化損傷、加速機體老化的主要內源性因素之一,它會攻擊細胞膜、蛋白質和DNA,引發炎症反應及細胞功能障礙。黃耆多糖藉由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侵害,從根本上延緩細胞的衰老進程。

這種抗氧化機制不僅作用於細胞層面,更體現於宏觀的生理功能上。例如,皮膚的彈性和光澤是青春活力的重要表徵,而黃耆多糖的抗氧化作用能減少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降解,幫助維持皮膚的結構完整性,從而保持其彈性與光澤。黃耆總體而言,透過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微循環、調節新陳代謝等多重途徑,協同對抗衰老帶來的體力下降、精力不足及外觀老化等問題,展現其從內而外的延緩衰老潛力。

4. 保肝利膽

黃耆,性甘微溫,入脾肺二經,其保肝利膽之藥理功效顯著。其核心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皁苷類化合物及多糖類,是發揮其生物活性的關鍵。首先,黃耆透過其富含的黃酮類和皁苷類物質,展現強效的抗氧化作用。這些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肝臟中過多的自由基,從而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維繫肝臟基本生理運作,避免肝細胞功能性受損。

其次,黃耆對於受損肝細胞具有促進修復與再生的能力。其內含的多糖類化合物能夠刺激肝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加速肝組織的自我修復進程,對於肝損傷後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此外,肝臟炎症是許多肝病發展的關鍵環節。黃耆中的黃酮類和皁苷類化合物因其固有的抗炎特性,能有效抑制肝臟內炎症因子的產生與釋放,從而顯著減輕肝臟的炎症反應,降低發炎對肝組織可能造成的進一步損害。

再者,黃耆在改善膽汁分泌方面亦有獨特作用。透過促進膽汁的生成與排泄,黃耆有助於加速肝臟中毒素與代謝廢物的清除,有效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這不僅對於維護肝臟本身的健康狀態至關重要,對於預防因膽汁淤積或毒素累積所致的肝臟病變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優化膽汁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全面減輕肝臟所承受的壓力。這些藥理機制共同構建了黃耆在保肝利膽方面全面而深入的功效。

5. 抗疲勞

黃耆作為一種傳統草本,其抗疲勞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活性成分,特別是黃耆皁苷和黃耆多糖。黃耆皁苷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夠顯著增強骨骼肌的收縮能力。當骨骼肌功能提升時,人體的運動效能及耐力便隨之增強,直接協助減輕身體的疲憊感受。此外,黃耆皁苷還能優化體內的能量代謝過程,加速能量物質的轉化與利用,確保細胞能獲得足夠的能量供應以維持正常運作,從而有效緩解因能量不足引起的疲勞感。

另一方面,黃耆多糖的抗疲勞機制則體現在其對能量儲備的積極影響。它能有效促進體內糖原的合成,糖原則是機體主要的能量儲存形式,特別是在肝臟和肌肉中。通過增加糖原的儲備量,黃耆多糖為身體提供了充足而持久的能量來源。這意味著在進行體力活動或長時間工作時,身體不易耗盡能量,從而大大提高了整體體力和耐力水平。這種能量儲備的增加,使得人體在應對壓力和勞累時,能夠維持更好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狀態。

除了直接作用於能量代謝和肌肉功能外,黃耆還具備增強機體免疫力的能力。健康的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疾病和壓力的基礎,亦是抵禦疲勞的重要防線。當免疫功能得到提升時,身體對於各類生理性或心理性壓力的適應性增強,也使得機體在面對長時間勞動或精神消耗時,能更有效地抵抗疲勞的侵襲,延緩疲勞的發生,並加速疲勞的恢復。綜合以上機制,黃耆通過多種途徑協同作用,達到顯著緩解疲勞、提升體能與精神狀態的效果。

6. 防癌抗腫瘤

黃耆以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在防癌抗腫瘤領域展現出顯著潛力。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三萜類及黃耆素等,是其發揮功效的物質基礎。

黃耆的首要作用機制體現在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強化。它能夠顯著增強整體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細胞如T淋巴細胞、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等活性,這些免疫細胞是人體識別並清除異常細胞的關鍵防線。透過提升宿主自身的免疫監測與清除能力,黃耆有助於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與轉移,對於多種腫瘤的預防與輔助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為身體建立一道內在的防禦屏障,抵禦潛在的癌變威脅。

更進一步,黃耆還具備卓越的抗氧化作用。它能有效捕捉和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這些高活性分子對細胞DNA、蛋白質及脂質造成的氧化損傷。自由基的累積是導致細胞變異、衰老及癌變的重要誘因之一。藉由降低氧化壓力、保護細胞結構與功能完整性,黃耆從分子層面降低了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風險。這種多面向的作用機制,綜合提升了人體對抗腫瘤發生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廣泛研究價值的天然藥用植物。

7. 抗氧化

傳統中醫認為,腎氣虛與脾氣虛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而黃耆作為補氣之聖藥,能益脾氣、補肺氣,故具備顯著的抗衰老作用。此古老智慧與現代醫學對「抗氧化」的理解相輔相成,因衰老過程常伴隨自由基產生與氧化壓力積累,黃耆的益氣固本,實為其在細胞層面抵禦氧化損傷的體現。

近代研究進一步闡明了黃耆的藥理功效,證實其能顯著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有效提升對外來侵襲的防禦力,間接減少因炎症反應所致的氧化壓力。同時,黃耆具備促進細胞生長與再生的能力,這對於修復受損細胞、加速組織更新至關重要,直接反映其對抗氧化損傷的效益。此外,黃耆在保護肝臟與腎臟免受有害毒物損害方面亦表現突出,其作用機制包含減少毒素介導的氧化應激反應,維護器官的完整性與功能穩定。

因此,黃耆在慢性腎炎、肝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以及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與慢性炎症及氧化壓力相關的疾病防治中,展現其獨特的價值。黃耆透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控制疾病進程及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其核心藥理作用之一便是多面向地參與細胞與組織的抗氧化防禦機制,降低氧化損傷,從根本上延緩身體的衰退。

8. 抗菌抗病毒

黃耆在傳統醫學中素以其益氣固表之功聞名,近年來科學研究亦揭示其在抗病毒及抗菌方面的潛在藥理作用。有研究指出,黃耆煎劑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V)展現直接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斷其複製進程,從根本上減少病毒顆粒的增殖。此作用進一步延伸至減輕病毒對宿主細胞的侵害,為細胞提供了保護屏障。

在柯薩奇病毒感染模型中,早期應用黃耆對於保護心肌細胞的功能尤為關鍵。實驗數據顯示,黃耆能有效減緩病毒誘發的心肌損傷,有助於維持心臟電活動參數的穩定性,顯著降低病毒對組織的破壞。這表明黃耆不僅能直接對抗病毒,更能透過調節宿主細胞的生理反應,達到保護重要器官的效果。

這些功效不僅體現在直接抑制病毒活性上,更深入至調控宿主細胞的應對機制,使其更能抵禦病毒入侵與感染後可能造成的損害。儘管上述研究主要聚焦於其抗病毒潛力,黃耆的某些成分也被發現具備一定的抗菌活性,有助於抑制病原菌的生長,進一步鞏固機體的防禦能力。其多重作用機制,使其在維護機體健康方面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

9. 預防心血管疾病

黃耆,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材與藥材,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潛力正日益受到關注。其核心機制在於對心肌細胞的顯著保護作用。研究顯示,黃耆能有效增強心肌細胞的代謝及補償能力,從而提升細胞應對缺氧缺糖環境的能力。

具體而言,在模擬缺血、缺氧狀態的大鼠心肌細胞實驗中,黃耆展現出明顯的保護效益,能顯著減輕細胞因缺糖缺氧所導致的病變,並降低乳酸脫氫酶(LDH)等細胞損傷標誌物的釋放。這表明黃耆有助於維護心肌細胞的結構完整與功能穩定,抵抗潛在的損傷。此外,透過加強心肌細胞的自身修復與抗壓能力,黃耆在延緩或預防心血管疾病進程方面,展現出其獨特的藥理學基礎與應用前景。這種對心肌細胞的直接保護與機能提升作用,是其在心血管保健領域的重要價值所在。

10. 提升免疫力

黃耆,此中藥珍品,性溫味甘,歸脾肺二經,其藥理核心之一在於益氣固表、健脾益氣,進而強化人體自身防禦機制。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提升免疫力的具體機制。

實驗證明,黃耆能顯著增加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釋放溶血素之量,並提高血清溶菌酶濃度,此皆為強化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之表現。同時,它亦能促進腳墊遲發型超敏反應(DTH),並提高RBC-1/2b受體花環率,從而增強細胞介導免疫功能,提升機體對外來病原體的辨識與清除能力。這些作用共同作用,增強人體對抗病原體,例如細菌與病毒的抵抗力。

黃耆中所含的活性成分F3,已被證實具備強效免疫增強作用。它能有效提升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2(IL-2)的分泌,此關鍵細胞因子對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至關重要。更值得關注的是,F3能逆轉由環磷酰胺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現象,顯示其對免疫系統的修復與活化潛力,對多種健康挑戰具積極意義。尤為獨特的是,黃耆展現出免疫雙向調節特性,能夠根據機體狀態靈活增強或適度抑制免疫反應,充分體現其「補氣固表」的平衡智慧,而非單純的刺激,確保免疫系統運作於最佳平衡點。

11. 降血糖

黃耆在中醫藥學中,因其獨特的藥理作用而備受關注,尤其在輔助調節血糖方面,展現出明確的潛力。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了黃耆降血糖的多元機制。其核心在於富含多種活性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黃酮類化合物、三萜類皂苷以及特有的黃耆素等。

首先,這些活性成分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胰臟β細胞,有效地促進內源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其分泌量的增加有助於將血液中過高的葡萄糖轉運至細胞內利用或儲存。同時,黃耆的提取物還能增強人體各組織細胞(如肌肉、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能力。這意味著即使在胰島素水平可能不足的情況下,細胞也能更有效地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從而顯著降低血糖濃度。

其次,黃耆表現出強效的抗氧化特性。體內過量的自由基會對胰臟β細胞造成氧化應激損傷,導致其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減少。黃耆中的抗氧化物質能有效清除這些有害的自由基,保護β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完整性,維持正常的胰島素生產能力。此外,氧化應激也是導致胰島素抵抗(即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黃耆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改善細胞的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胰島素抵抗現象,使得身體細胞能更有效地響應胰島素的信號,進一步提升血糖的調控效率。綜合這些作用,黃耆透過多通路協同作用,為血糖管理提供了全面的藥理基礎。

12. 其他功效

骨質疏鬆防治:

黃耆水提液能有效防治類固醇性骨質疏鬆。研究顯示,在類固醇性骨質疏鬆大鼠模型中,黃耆能顯著減少骨吸收,並促進骨形成,進而增加骨小梁面積。具體而言,黃耆能減少骨吸收達69%,並使骨形成率增加100%,同時骨小梁面積也增加27%。

血液系統及血液流變學影響:

黃耆作為補氣藥,能補氣養血,有助於去瘀散結。這主要體現在它對血液系統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免疫力及抗病毒:

黃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毒的作用。肺氣旺盛則能使表固汗止。

抗衰老及抗氧化: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細胞生長和再生,並保護肝、腎免受有害毒物的損傷。通過實驗研究,黃耆能減緩人胚肺二倍體細胞的自然衰老過程,延長細胞壽命。在核酸代謝方面,黃芪多糖(APS)能明顯提高試驗小鼠脾臟和肝臟 DNA 含量。此外,黃芪能顯著提高紅細胞膜的流動性,減少血清中過氧化脂質和肝臟中脂褐素的含量,表現出抗衰老、抗氧化作用。黃耆總黃酮(TFA) 能升高受損肺細胞中反映細胞 SOD 的降低,並抑制反映細胞代謝狀況的 GPT, GOT, CPK, LDH含量的升高,還能抑制 LPO 的生成。黃芪 F7 (含水類) 和黃芪 F4 (含氨基酸、生物鹼) 對小鼠腎細胞培養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細胞保護及細胞活性:

心肌細胞經黃芪處理後,細胞內糖原顆粒增加。黃芪還可提高受輻射小鼠的壽命。黃耆增強細胞生命力和抵抗力可能與其含硒有關,硒能激活某些細胞生長,參與細胞多種酶的合成和活性,例如超氧化歧化酶,從而保護細胞免疫生物氧化過程。

腸道菌群調節:

黃耆能調整腸道菌群。衰老動物服用黃芪後,其腸道內雙歧桿菌菌量增加到正常動物水平。

黃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黃耆的炮製


蜜黃芪製作步驟

  1. 除去雜質
  2. 大小分開
  3. 洗凈
  4. 潤透
  5. 切厚片
  6. 乾燥

蜜炙黃芪製作步驟

  1. 取黃芪片
  2. 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耆注意事項重點

  1. 過敏體質者:對黃耆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2. 陰虛火旺者:黃耆性溫熱,適合用於氣虛體質者,但對於陰虛火旺體質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症狀。
  3. 患有高血壓者:黃耆有升血壓的作用,所以對於患有高血壓的人應謹慎使用。
  4.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對於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黃耆的安全性尚不明確,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5. 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黃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時應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如抗凝血藥、降血糖藥等。

黃耆相關的方劑


黃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耳聾白帶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腫痢疾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下垂脫肛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膿痂疹天疱瘡背部膿瘡全身性水腫夜間盜汗身體容易出汗吐血大便膿血感冒糖尿病腹痛腎炎心悸胃潰瘍慢性肝炎牛皮癬動脈損傷動脈粥樣硬化風濕病低血糖食慾不振糖尿肝臟損傷慢性支氣管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病毒感染手腳冰冷怕冷手腳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月經稀少閉經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顏面神經麻痺不易流汗四肢痿軟無力怕吹到風頭部發冷肺結核三叉神經痛月經不調氣喘低血壓心肌梗塞子宮下垂自律神經失調肋間神經疼痛四肢肌肉萎縮陰囊濕冷經常疲勞想睡

黃耆含有的化學成分


膽堿(choline), 甜菜堿(betaine), 氨基酸(Amino acids), 蔗糖(Sucr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葉酸(Fo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毛蕊異黃酮(calycosin), 黃耆皁甙Ⅰ(astragaloside Ⅰ), 黃耆皁甙Ⅴ(astragaloside Ⅴ), 黃耆皁甙Ⅲ(astragaloside Ⅲ)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