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ex Bge. Radix Astragali Membranaceus Milk-Vetch Root
- 別名:黃芪,炙黃耆,生黃耆,百藥棉,棉耆,戴糝,戴椹,蜀脂,獨椹,獨根,北黃耆,百本,土山爆張根,王孫,綿黃耆,二人抬,綿耆,百藥綿,生耆
- 藥品來源:豆科植物黃耆(膜莢黃耆,東北黃耆)蒙古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乾燥根。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甘肅, 青海, 西藏,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陜西, 寧夏, 內蒙古,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地, 山坡, 灌叢, 山坡灌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黃耆的傳統功效
1. 補氣
黃耆,其「補氣」功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豐富,並非單純的「補」,而是多面向的提升人體元氣。
《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所謂「補氣」,並非僅指增加體力,而是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功能。氣虛者常表現為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這些都是正氣不足的體現,而黃耆正能通過補益元氣,從而改善這些症狀。《中國藥典》中列舉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症狀,皆與氣虛相關,黃耆的應用正是針對這些氣虛導致的病理變化。
除了「補氣」,黃耆還有「固表」作用。人體之表,如同城牆般保護著內在臟腑,而「固表」則是指加強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避免外感風邪入侵。對於表虛自汗的人,黃耆能收斂汗液,提高抵禦能力。
更進一步,《中國藥典》提到黃耆還有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這些功能與其補氣作用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例如,在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的情況下,黃耆能促進膿液排出,同時加速傷口癒合,這也與其補益元氣,增強機體修復能力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黃耆的「補氣」功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全面提升人體的整體機能,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的健康狀態。
2. 補血
黃耆,其補血功效雖不如當歸、熟地等藥材顯著,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提及其能改善因氣虛所致的血虛症狀。其補血機制並非直接作用於血分,而是間接通過「補氣」來實現。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血虛痿黃」。其中「血虛痿黃」指的是因血液不足導致的面色萎黃、肢體無力等症狀。黃耆在此處的作用,並非直接補血,而是通過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整體的運化功能,來改善血液生成及循環。氣為血之帥,氣盛則血旺,黃耆補氣後,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進而產生更多血液,改善血虛的症狀。
需注意的是,黃耆補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其強項在於「補氣」。 《中國藥典》中列舉的許多適應症,例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都與脾胃氣虛密切相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良好,才能更好地產生和運輸血液。因此,黃耆通過補益脾胃之氣,間接地改善了氣血不足的情況,從而緩解血虛的相關症狀,例如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等。 這與某些補血藥材直接滋養血液不同,黃耆的補血機制更偏向於整體調理,從根本上改善身體的運化功能。 因此,在運用黃耆治療血虛時,通常會配合其他具有直接補血功效的藥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3. 補中益氣
黃耆,單藥即能「補中益氣」,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現代藥典驗證。單方使用黃耆,主要體現其補氣的強大作用,此「中」非指胃腸,而是指人體的整體元氣。
《中國藥典》中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此處的「補氣」便是黃耆補中益氣的根本。它能提升人體的元氣,改善氣虛導致的諸多症狀,例如《中國藥典》提到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這些症狀皆因元氣不足,臟腑失養所致,黃耆則能從根本上扶正氣,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固表」則指黃耆能增強人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氣虛者往往容易感冒、自汗,黃耆能固護肌表,減少外邪侵犯的機會。 其「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則體現了黃耆在促進體液代謝和組織修復方面的作用,對於癰疽、久潰不癒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這些功效說明黃耆的補氣並非單純的增加能量,而是涵蓋了提升整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加速組織修復的多方面作用。 因此,單方使用黃耆,便能有效地達到「補中益氣」之效,改善身體虛弱狀態。 其作用之廣泛,也體現了黃耆在中醫藥材中的重要地位。
4. 利水消腫
黃耆,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雖非其主效,卻在古代醫籍中有所記載,並經現代藥理研究部分佐證。單方使用黃耆利水消腫,其機理並非直接作用於腎臟排泄系統,而是透過補氣來達到間接利水之效。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功效,其中「利尿」即指其利水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藥典所述「利尿」並非針對一切水腫,而是與其補氣功效密切相關。 古人觀點認為,水腫多因氣虛導致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水液停滯所致。黃耆善於補中益氣,提升脾腎的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的目的。這與現代醫學中,一些因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等導致的氣虛性水腫的治療思路不謀而合。 單方應用時,黃耆補氣之力則成為關鍵。
若參考其他古代醫籍(雖題目未提供其他典籍,但可推測),其論述也多圍繞氣虛與水腫的關係。 例如,一些醫家可能會強調黃耆配合其他利水藥物,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單用黃耆則更適合於氣虛較重的輕度水腫。 總而言之,黃耆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其獨當一面之長,而是其補氣功效的延伸和體現,在實際應用中,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輕重,謹慎考慮是否單獨使用,或配合其他藥物。
5. 升陽
黃耆,一味常用補益中藥,其「升陽」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其升陽之效,並非單純提升陽氣的熱度,而是通過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整體功能,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國藥典》中記載黃耆「補氣固表」,此「氣」即指人體之元氣,為生命之根本。元氣不足,則陽氣虛衰,表現為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黃耆能補益元氣,使元氣充盈,從而達到「升陽」的效果。 此處的升陽,更像是提升了人體的機能,讓機體自行調節,恢復正常的運作,而非單純的刺激陽氣。
再者,黃耆的「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功效,也能從側面印證其升陽作用。毒邪瘀滯,往往阻礙陽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黃耆通過利尿排毒,促進體內毒素排出,使陽氣得以順利運行,從而達到「升陽」的效果。 膿瘡難癒,也是由於正氣不足,邪氣盛行,黃耆則能促進組織修復,提升機體免疫力,使陽氣得以恢復,達到祛邪扶正,進而「升陽」的目的。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黃耆功效的描述,已涵蓋了其升陽作用的多個方面。其升陽並非單純的「溫補」,而是透過整體提升機體的正氣,使陽氣自然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升陽」是扶正祛邪的過程,是整體性的提升,而非單純的刺激。
6. 固表止汗
黃耆,其「固表止汗」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現代藥理研究佐證。其固表止汗的機理,主要在於其補氣的作用。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功效,其中「補氣固表」正是其止汗的根本。古人認為汗為津液外泄,而津液的正常運行,依靠於元氣的充盈。若元氣不足,則衛外不固,導致津液外洩而自汗。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能提升人體的元氣,充實衛氣,從而起到固表的作用,防止汗液過度流失。 這與現代醫學中,黃耆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蛋白質合成等作用相符,從而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汗腺分泌亢進。
換言之,黃耆並非直接作用於汗腺,而是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整體機能,改善氣虛的狀態。 這與許多古代醫家論述相契合。雖未明確指出具體典籍名稱,但諸多古代醫書中皆提及黃耆益氣固表之效,以此治療氣虛自汗等症狀。例如,許多古方中都將黃耆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用於治療表虛自汗、氣虛乏力等症狀,充分體現了黃耆在固表止汗方面的臨牀應用價值。總之,黃耆固表止汗的功效,是其補氣作用的直接體現,是通過整體提升人體功能來實現的。
7. 健脾胃
黃耆,其健脾胃功效雖非其主效,卻在古代典籍中有所提及,並可從其補氣功效推演而來。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此處「食少便溏」正是脾胃虛弱的典型症狀。
「食少」指胃納欠佳,食慾不振;「便溏」則是指大便稀軟不成形,皆為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表現。 黃耆補氣,而脾胃之氣為後天之本,氣足則脾胃功能得以提升。脾胃得氣,則運化水谷之能力增強,自然能改善食慾不振及大便溏瀉的問題。 此乃黃耆健脾胃功效之根本。
雖然《中國藥典》並未將健脾胃作為黃耆的首要功效,但其「補氣」功能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 古人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黃耆能補益元氣,則脾胃之氣自然充盛,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運作,從而達到健脾胃之效。 此種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通過整體提升人體元氣,間接改善脾胃功能,故其健脾胃之效相對緩慢而溫和。 總之,黃耆雖非專攻脾胃,但其補氣之效,亦可助力脾胃功能的恢復和提升。
8. 生津止渴
黃耆,其「生津止渴」功效雖未在《中國藥典》中被單獨列出,卻可從其所載功效中推演而出。典籍記載黃耆「補氣固表,利尿託毒」等,而這些功效與生津止渴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
《中國藥典》中提及黃耆可用於「內熱消渴」,此處的「消渴」正是指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即口渴多飲。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缺陷有關,導致血糖升高,身體細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應,反而會加劇體內水分的消耗,出現口乾舌燥,甚至多飲多尿的情況。而黃耆的「補氣」功效,可以提升機體的整體功能,改善細胞的能量代謝,從根本上緩解因能量供應不足而導致的津液虧虛。
此外,黃耆的「利尿」功能,看似與生津止渴無關,卻也間接發揮作用。過量的血糖會通過尿液排出,這會導致體內水分丟失,加重口渴。黃耆的利尿作用能促進代謝廢物排出,維持體內水液平衡,間接地減少因尿液排出過多而引起的津液不足。
雖然《中國藥典》未明確指出黃耆的生津止渴作用,但通過分析其「補氣」、「利尿」以及治療「內熱消渴」的功效,我們可以推斷其生津止渴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改善整體氣血運行,促進代謝平衡,最終達到緩解口渴的目的。 這說明黃耆的生津止渴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津液本身,而是通過整體調理達到生津的目的,是中醫“治本”思想的體現。
9. 化腐生肌
黃耆,單藥而功效卓著,其「化腐生肌」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並非憑空臆斷。 《中國藥典》中明確指出黃耆具有「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這正是其化腐生肌功效的體現。
從藥理角度分析,黃耆的「化腐生肌」並非直接殺滅腐肉,而是通過其獨特的補氣作用,從根本上促進機體的修復能力。 所謂「腐」,多因氣虛血瘀,正氣不足所致,傷口難以癒合,膿液積聚。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扶正的功效。它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增強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從而加速壞死組織的脫落和新組織的再生。
《中國藥典》中提及黃耆可用於「癰疽難潰,久潰不斂」,這正是其化腐生肌功效的臨牀應用。癰疽難潰,說明體內正氣不足,無法將膿液排出;久潰不斂,則是因正氣虛弱,組織修復能力低下。黃耆通過補氣,促進體內正氣充盈,一方面利於膿液排出,另一方面則加速傷口癒合,從而達到「化腐生肌」的效果。 因此,黃耆並非直接「消腐」,而是藉由提升機體自身修復能力,間接達到化腐生肌的目的。 這與現代醫學中提倡的提高免疫力、促進組織再生治療慢性傷口的理念,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10. 解毒
黃耆,其解毒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卻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非單純依靠其「補氣」一途。其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等方面,而非直接與毒素產生化學反應的中和解毒。
《中國藥典》記載黃耆「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此處的「託毒」並非指直接將毒素排出體外,而是指將體內鬱積的邪毒,藉由促進氣血運行,引導至體表或經由排泄系統排出。 這與黃耆的補氣功效密切相關,氣盛則能運化水濕,推動毒邪外散。例如,癰疽難潰時,黃耆能補氣助陽,促進膿液的形成和排出,達到託毒排膿的效果。
而「排膿」和「斂瘡生肌」則體現了黃耆解毒後的修復作用。膿液排出後,傷口需要癒合,黃耆的補氣功效能促進細胞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從而達到「斂瘡生肌」的效果。這說明黃耆的解毒過程,更像是一個整體的修復過程,它不只是消滅毒素,更是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達到平衡狀態。
總而言之,黃耆的解毒功效並非直接的抗毒作用,而是通過其強大的補氣功效,促進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間接解毒,並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此種解毒機制,與現代醫學中免疫調節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之處。 因此,理解黃耆解毒的機制,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放在其整體的補氣功效中去理解。
11. 止血
黃耆,一味常見且重要的補益中藥,其止血功效雖非其主要作用,卻也見諸於古代典籍,並得到現代藥典的佐證。《中國藥典》記載其功能為「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其中「斂瘡生肌」一詞,已暗含止血之意。 傷口癒合需要氣血充盈,而黃耆正擅長於補氣。
古籍雖未單獨就黃耆止血功效作詳細論述,但從其補氣固表的功能推斷,其止血機制應與益氣固攝血液有關。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失其統攝,容易導致出血。黃耆補氣,如同鞏固了血液的「堤防」,使其不易外溢。 這在《中國藥典》所列的應用範圍中亦可窺見一二:「便血崩漏」即為出血症狀,黃耆被用於治療,說明其在某些出血情況下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此外,「斂瘡生肌」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黃耆的止血功效。傷口癒合過程中,首先需要止血,然後才能生肌長肉。黃耆促進傷口癒合的同時,也間接地發揮了止血作用。因此,黃耆的止血作用並非直接的血管收縮,而是通過整體性的益氣固表,從根本上提高機體的凝血能力,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整體調理的理念不謀而合。 需要注意的是,黃耆的止血功效通常是在氣虛所致的出血情況下發揮作用,對於其他類型的出血,則需要考慮配合其他藥物。
12. 排膿
黃耆,其功效眾多,其中「排膿」作用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記載,雖未如其補氣功效般廣為人知,卻也值得探討。《中國藥典》明確指出黃耆具有「排膿」的功效,並列於其「利尿託毒,斂瘡生肌」等功效之中。
《中國藥典》的記載,並未詳細闡述黃耆排膿的機制,但從其整體功效來看,其排膿作用應與其補氣、託毒功效密切相關。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順暢,而膿瘍的形成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邪毒蘊結有關。黃耆補氣,能促進氣血運行,使壅滯之邪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排膿的效果。同時,「託毒」功效也直接指向了其促進膿瘍外排的作用。膿瘍如未能及時排出,則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黃耆的託毒作用,則如同「引導」膿液向體表排出,加速癒合。
此外,黃耆的「斂瘡生肌」功效,則體現了其在膿瘍排盡後的癒合階段的作用。在膿瘍排出後,傷口需要修復,黃耆能促進肌膚再生,加速傷口癒合,避免留下疤痕。
總而言之,《中國藥典》對黃耆的「排膿」功效的記載,雖簡潔,卻精確地指出了其在治療膿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機制與黃耆整體的補氣、託毒、斂瘡生肌功效息息相關,體現了中藥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單用黃耆治療排膿,效果可能有限,通常會和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黃耆的古代典籍
黃耆的現代功效
1. 抗衰老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中,升陽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本草綱目》載:「黃耆補五臟,安筋肉,強筋骨,止泄,利小便,通水道,久服輕身延年。」現代研究表明,黃耆中的黃耆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延緩細胞老化,有助於保持皮膚的彈性和光澤。
2. 保肝利膽
黃耆性甘微溫,入脾、肺二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益氣生陽之功效。其保肝利膽作用機理主要有:
- 保護肝細胞:黃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皁苷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肝臟中過多的自由基,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傷。
- 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黃耆中的多糖類化合物可以促進肝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從而促進肝臟損傷的修復和再生。
- 減少肝臟炎症:黃耆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皁苷類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肝臟炎症因子的產生,減少肝臟炎症反應。
- 改善膽汁分泌:黃耆可以促進膽汁的分泌,幫助清除肝臟中的毒素和代謝廢物,減輕肝臟負擔,預防和減輕肝臟病變。
3. 抗疲勞
黃耆具有益氣補中、健脾益肺、固表止汗、生肌斂瘡、託毒排膿等功效。
黃耆富含黃耆皁苷、黃耆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疲勞作用。黃耆皁苷可增強骨骼肌收縮力,提高能量代謝,減輕疲勞感。黃耆多糖可促進糖原合成,增加能量儲備,提高體力。
此外,黃耆還能增強免疫力,提高機體對疲勞的抵抗能力。因此,黃耆可有效緩解疲勞,增強體力、精力,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4. 防癌抗腫瘤
黃耆具預防腫瘤或抗癌作用。其含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活性成分,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細胞活性,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腫瘤。此外,黃耆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自由基損傷,保護細胞,降低細胞變異和腫瘤發生風險。
5. 抗氧化
中醫認為,腎氣虛和脾氣虛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黃耆為補氣之聖藥,益脾氣、補肺氣,故有抗衰老作用。
近代研究發現,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細胞生長和再生,保護肝、腎免受有害毒物的損傷。因此,黃耆可用於慢性腎炎、肝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及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防治,以提高老年人的抗病能力,控制疾病的進程,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6. 抗菌抗病毒
黃耆煎劑對水梪-帶狀皰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複製,保護細胞免於病毒侵害。
實驗證明,黃耆在柯薩奇病毒感染早期應用於大鼠,可保護心肌細胞,維持電活動參數穩定,降低病毒對細胞的損害。
7. 預防心血管疾病
黃耆具有保護心肌細胞、增強其代謝及補償能力的功效。研究表明,黃耆對缺糖缺氧培養的大鼠心肌細胞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減輕乳酸脫氫酶的釋放及細胞病變。此外,黃耆還能加強心肌細胞的代謝及補償能力,從而提高心肌細胞抗缺氧缺糖的能力。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黃耆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潛力。
8. 提升免疫力
黃耆,乃中藥珍品,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益氣固表、健脾益氣、補中生氣之功效。
研究表明,黃耆能顯著提高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釋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等指標,並能促進腳墊遲發超敏反應及RBC-1/2b受體花環率,增強人體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力,提升免疫力。
此外,黃耆中的有效成分F3具有免疫增強作用,能提高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2,逆轉環磷酰胺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現象,對癌症的預防治療有積極作用。黃耆具有免疫雙向調節作用,可增強或抑制免疫功能,發揮補氣固表的雙重功效。
9. 降血糖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耆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例如黃酮類、三萜類、黃耆素等,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強人體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黃耆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保護胰島β細胞,減少胰島素抵抗,進而降低血糖水平。
10. 其他功效
黃耆具有防治骨質疏鬆之功效。將氫化可的松給予大鼠灌胃,製成類固醇性骨質疏鬆動物模型,並於每週6次,持續60天,以黃耆水提液灌胃,結果顯示黃耆能防治類固醇性骨質疏鬆。
黃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入丸、散,或熬膏。
黃耆的炮製
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蜜黃芪: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耆注意事項重點
- 過敏體質者:對黃耆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 陰虛火旺者:黃耆性溫熱,適合用於氣虛體質者,但對於陰虛火旺體質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症狀。
- 患有高血壓者:黃耆有升血壓的作用,所以對於患有高血壓的人應謹慎使用。
- 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對於孕婦或哺乳期婦女,黃耆的安全性尚不明確,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黃耆中的某些成分可能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時應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如抗凝血藥、降血糖藥等。
黃耆相關的方劑
黃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黃耆含有的化學成分
膽堿(choline), 甜菜堿(betaine), 氨基酸(Amino acids), 蔗糖(Sucr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葉酸(Fo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毛蕊異黃酮(calycosin), 黃耆皁甙Ⅰ(astragaloside Ⅰ), 黃耆皁甙Ⅴ(astragaloside Ⅴ), 黃耆皁甙Ⅲ(astragaloside Ⅲ)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