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湯

FANG JI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7%
腎經 17%
脾經 16%
膀胱經 8%
肝經 8%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胃經 3%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己茯苓湯為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組成包括防己、茯苓、豬苓、桂枝與黃耆等藥材。其中,黃耆的加入至關重要。黃耆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之效。在防己茯苓湯中,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人體對水濕的代謝能力,並輔助其他藥物行氣化濕,共同達到祛除水濕、消除浮腫的效果。此外,黃耆還能提升免疫功能,對於因體虛而易感外邪者,尤為適用。因此,在此方中,黃耆不僅能增強整體療效,還可預防疾病的復發,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

防己茯苓湯為經典中醫方劑,出自《金匱要略》,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停滯所致之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此方由防己、茯苓、桂枝、白朮、甘草五味藥材組成,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除濕、調理氣血之效。

其中,桂枝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性溫熱,能發汗解表、溫通經絡、助陽化氣。在防己茯苓湯中,桂枝的主要作用是溫通心陽,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有助於散寒除濕,增強整體方劑的溫化效果。防己與桂枝一涼一熱,相互制約,使藥性平和,既可清利濕熱,又能溫陽化氣,適合治療因寒濕困脾而致的水腫病證。此外,桂枝還能協同茯苓、白朮等藥物,加強利水作用,確保水濕有效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防己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功效。方中防己善於祛風濕,但容易傷脾胃,而茯苓可緩解其燥性,並幫助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現象。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與防己配伍,可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茯苓可健脾和胃,防止防己傷脾胃,同時可促進水液代謝,配合防己祛風濕,更能有效治療水腫、風濕等疾病。

防己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防己茯苓湯以防己、茯苓為主,性寒燥,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健脾益氣的作用,可緩和方劑的寒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功能。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茯苓利水消腫的作用,並可與防己共同作用,促進水濕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甘草還有緩解疼痛、抗炎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導致的疼痛不適。

防己茯苓湯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可與茯苓等利水滲濕藥物配合,共同發揮作用,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祛風止痛: 防己亦可祛風止痛,對於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可與茯苓等藥物配合,達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因此,防己茯苓湯中包含防己,是基於其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藥效,以達到治療水腫、風濕痺痛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防己茯苓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主要用於治療皮水證。根據多部古籍記載,其主治症狀包括:

  • 四肢浮腫,按之沒指:患者四肢明顯腫脹,用手指按壓會出現凹陷,且不易恢復。
  • 水氣在皮膚中:水濕停留在肌膚之間,導致皮膚腫脹。
  • 四肢聶聶動:四肢肌肉不自主地跳動或抽動。
  • 其腹如鼓:腹部脹滿,如同鼓狀。
  • 不惡風:患者不畏風,此與外感表證有別。
  • 脈浮:脈象浮取即得,顯示病位在表。
  • 不渴:口不渴,顯示津液未傷。
  • 衝逆:水氣上逆,可能會出現氣喘等症狀。
  • 腳氣痹攣腫悶:此處的「腳氣」並非現代醫學的「腳癬」,而是一種水腫病症,患者腿腳麻木、拘攣、腫脹、沉重感。

綜合而言,防己茯苓湯主要針對水濕停留於肌膚,導致四肢浮腫、肌肉跳動等症狀的皮水證

治療原理

防己茯苓湯由防己、黃耆、桂枝、茯苓、甘草五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利水消腫

    • 茯苓為君藥,重用至六兩,其甘淡性平,功擅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可引導水濕從小便排出,消除肌膚間的水腫。
    • 防己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腠理,泄濕熱,利水消腫,為臣藥,輔助茯苓加強利水消腫之效。
  2. 宣陽泄水

    • 桂枝辛溫,能溫陽化氣,發散風寒,調和經脈,有助於宣發衛陽,使陽氣通達肌表,推動水濕運行,並從汗孔排出,同時緩解四肢肌肉跳動的症狀。
    • 黃耆甘溫,補氣固表,利水消腫,可增強機體運化水濕的能力,同時能「達皮膚」,將水氣宣洩於外。
  3. 調和諸藥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益氣和中,使諸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與防己黃耆湯的區別:

防己茯苓湯與防己黃耆湯均可治療水腫,但前者主治皮水,後者主治風水。防己茯苓湯去除了防己黃耆湯中的白朮、生薑、大棗,而增加了桂枝和茯苓。

  • 去白朮:因白朮偏於健脾燥濕,適用於脾虛濕盛之證,而皮水證水濕主要停留在肌膚,故不用。
  • 去生薑、大棗:生薑、大棗偏於溫中散寒,主要用於解表散寒,而皮水證不惡風,非外感表證,故不用。
  • 加桂枝、茯苓:桂枝能宣陽化氣,推動水濕運行;茯苓利水滲濕,引導水濕從小便利,故加入此二藥以加強宣陽泄水,利水消腫之效。

總結:

防己茯苓湯通過利水消腫、宣陽泄水的配伍,使水濕從小便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皮水證的目的。方中茯苓利水,防己消腫,黃耆固表利水,桂枝宣陽化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宣暢陽氣之功。

相關疾病


眼皮水腫全身性水腫下肢水腫四肢浮腫發脹咳嗽頭部面部紅腫坐骨神經痛腳氣病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防己茯苓湯, 出處:《溫熱經解》。 組成:木防己1錢,花苓1錢,澤瀉1錢,甘草8分,蒼朮8分,滑石2錢,酒黃柏8分,豬苓1錢。 主治:濕熱跗腫。

防己茯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 組成:漢防己1兩,赤茯苓2兩,桑白皮3兩(銼),桂心1兩半,甘草1兩半,赤芍藥1兩,麻黃1兩(去節)。 主治:腳氣痹攣腫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